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向更深层次迈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为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首先农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个振兴”来实现乡村发展,实施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随着政策支持和试点推广的不断深入,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部分地区通过产业转型和合作社模式成功实现了增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智能农业技术,包括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创新模式在农村逐步推广,逐渐形成了现代化、信息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可持续农业在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同样重要,依托乡村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独有的自然资源,打造各类果蔬基地,开发采摘、科普研学等活动,吸引外地游客的参观,宣传乡村特色农业,此外积极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打造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产品。
其次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存在既是承接城市化发展的后盾,又是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环境焕然一新,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层次,游客从单纯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文化体验,文旅融合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提高乡村的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各地依托自然风景、历史文化资源、民俗风情等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农家乐、生态旅游、乡村民宿等,通过吸引城市游客,为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许多乡村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民俗文化,通过保护和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地方政府则推动非遗传承人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增加文化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此外,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原本的传统文化中,吸引广大的外地游客来此参观,并积极汲取有益的外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走出新路子。
第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民打开了新的市场渠道,有助于解决传统销售的地域限制和信息不对称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乡村全面振兴强调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广智能农业、智慧养殖、电子政务等数字化应用,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乡村形象推广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短视频展示乡村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许多乡村变身“网红村”,农村景点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还为乡村产业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提升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民福祉。通过农业现代化、文旅融合和“互联网+”等路径的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不仅在经济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更推动了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提升。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乡村振兴为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本文系2020年度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突发-应急”机制下我国疫情防控的制度优势研究》(项目编号20LLZZB04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钮文砚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