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祁妈妈的笋
正月一过,60岁的祁妈妈迎来了忙碌季节,安吉县全境承包竹园的人家,都会雇佣她这种有经验的挖笋人。挖笋之事,时不我待,一只露头的春笋,只要几天工夫,就能长得比幼儿园娃娃还要高,只能任由它长大成竹了。而在安吉山区,毛竹与早园竹如今已不是经济作物,仅仅是保持水土的绿化作物了——以竹竿搭建脚手架、当晾衣架,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以竹篾编织箩筐、晒匾的需求也大大萎缩,因此,竹园的主要致富产出,反而是春天的这一季笋。
竹园的主人提供背篓和镢头,反复叮嘱:“留下的笋,只要够替代发黄的老竹即可。竹子太密,互相争夺养分,也长不好。”祁妈妈就笑:“放心吧,顺着竹梢头露水滴下的方向找笋,一根笋鞭上要间隔着留笋,这些窍门,我50年前就学会了。”
当然,从前挖笋纯粹为生计,如今也是为了享受春来山间新鲜的空气,连玩带走,仿佛登山春游。安吉是中国最重要的白茶产地,一到春天,祁妈妈经常在山道上遇见腰别竹篓的采茶女工,她们基本上也是各村的奶奶辈了,出来采茶,见到山里一棵两棵的梅花桃花,依旧会像小女孩一样,闹闹嚷嚷、喜气洋洋地掰下一小枝花,插在发髻上。采茶与挖笋一样,是贴补家用的有趣活动,可以让婆婆奶奶们暂时从劳碌的家务事中摆脱出来,把接孙子、烧晚饭、喂鸡鸭的任务交付给一天到晚在村头打牌下棋的老头,让老妈妈们舒展腰身,过几日少女时代自由自在的生活。
祁妈妈给我念了几句找春笋的顺口溜:“高山笋不优,平地笋成竹,坡上出钩竿,坡下出良竹。”意思是竹林地势越高,大雨把腐殖土都冲走了,营养条件差,成竹率低,冒出头的笋应该挖去八九成;平地或山谷里,幼笋大多营养条件好,笔直粗壮,成竹率高,一般挖去五成也就够了。
祁妈妈是这一带的“春笋猎手”,她猫腰贴地,在泥土与落叶间仔细搜寻,她只要攀上山腰,抬眼四面瞭望,见竹叶浓绿、略带黄点,这片竹园中必定孕育着大量春竹。进得竹林,探看竹竿上是否有粉霜感、竹节的长短与颜色,就知道每一根祖母级的竹子,是怎样顺着竹鞭,繁衍出子孙后代的。顺着竹鞭延伸的方向,表层泥土被拱裂处,以手抚土,就可以摸到跃跃欲试的笋尖。祁妈妈熟练地在笋尖周围刨土挖掘,见到笋根后,一镢头下去,斩断笋根,将湿漉漉、毛茸茸的春笋放入背篓。接着,她小心地回填泥土,将挖笋处用落叶盖好。这样,大雨也伤不到竹鞭和竹根了。
挖来的笋,主要是两种,毛竹春笋长得沉甸甸地坠手,一只起码有两斤重,壳薄肉厚、鲜嫩无比,除了鲜吃,还能做笋罐头、晒笋干,也是南方名点三丁包的重要原材料;另一种鞭笋又细又长,笋壳黄褐色中带着优雅的紫色调,剥出来肉质白嫩、脆爽鲜美,是此地人做油焖笋的必选,也可以用酱油冰糖与黄豆同焖,做笋干豆。
竹园的主人收了笋,结算完工钱,将刨断了根,或长歪了,或过于短小的笋送给祁妈妈,说:“别嫌弃,回去搞一砂锅腌笃鲜,鲜脱眉毛。”
祁妈妈重新背上背篓,并不急着回家,她匆匆搭了山间公交,赶往大山眉梢处的一座古镇。在镇上的农民活动中心,这天下午三点钟有一场公益活动。镇上请来了一位出访过日本的非遗传承人,教前来参加活动的爹爹妈妈们,在平常吃饭的素瓷碟上,画寥寥几笔梅花雀鸟、竹叶兰草、南瓜花小螳螂,晾干后再上釉烧制,以增添生活情趣。祁妈妈告诉我,这两年,她在这个农民活动中心,学习写春联、编中国结、扎制元宵灯笼、做蜡染布包、剪纸、编织蒲鞋,她也在这里习得了许多曾经与乡村生活完全无关的事:写诗、吹笛子、制作蕨叶标本、拍摄与剪辑小视频,还有以山间的野花野果来插花。祁妈妈的儿子在山中开了一间民宿,祁妈妈烂漫纯真的习作,都被儿子用来装饰了民宿的客房和餐厅。这次,祁妈妈在瓷盘上画了毛笋露头的场景,一只被惊扰的竹鸡,从竹园的这一头,蹿跳到那一头。
指导老师对祁妈妈的悟性和大胆运笔,惊讶不已。令他惊讶的还在后面——活动结束,农家爹爹与老妈妈们交了瓷盘,陆续往外走时,祁妈妈留下来,红着脸,硬要送给老师七颗竹笋,她说:“回家马上剥壳切片,直接以鸡油煎熟,比什么都鲜。今天刨的笋,土魂还在,市场上的都隔了夜,滋味就差上许多。”老师微微愣怔,为着这份礼物的纯朴与贴心。祁妈妈以为他嫌弃这些笋没有市场上买的那么茁壮齐整,解释说:“歪笋都是穿透山石障碍长出来的,您尝一口就知道,好不容易出土的鲜灵,那才是真鲜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