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平台我们可以精细掌握建筑施工全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量,从而进一步精准‘减碳’。”日前,由中建-大成许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建筑施工全过程碳排放计量平台正式上线、投入使用,利用可视化手段,提升碳感知能力,多维度、高效率分析和把控建筑施工全过程碳排放水平。自今年“五一劳动节”被广东省工业工会命名为2022年广东省工业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来,工作室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深化成果运用、优化人才队伍,积极“慧”就绿色发展蓝图。
创新驱动的“强引擎”
将科技创新融入建筑工程领域新能源应用的构建阶段以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是“许涛”劳模创新工作室解决新能源技术难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工作室负责人许涛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之下,作为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建筑业要实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需要创新引领。工作室与张家口市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组建联合课题组,以乌兰察布优刻得项目等部分在施项目能耗数据为基础,设计了建筑施工临建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并对比了该系统与传统临建能源系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总结成果在期刊发表论文《工程用氢能热电联供系统设计与安装》,并形成《氢能热电联供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测算,按照内蒙古东部火电平均碳排放数据,乌兰察布优刻得项目如果使用氢能热电联供系统,预计一年可减少碳排放469.5吨。”许涛说道。
一直以来,工作室积极落实国家“双碳”发展目标,加大低碳节能技术在施工链的应用力度,创新引入“数字化”及“碳经济”概念,开展“碳数据采集标准化技术”“施工过程碳足迹管理”“垃圾精细化分类管理”等减碳措施,拓展低碳设计优化、既有建筑节能服务、建筑节能全过程管理等业务。
据介绍,许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自2019年创立以来,致力以先进技术引领行业变革发展,以匠人之心打造优质精品工程,许涛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工法、专利5项,获国家级QC奖项11项、省部级QC奖项32项,成功摘得12座鲁班奖、詹天佑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该工作室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产、学、研”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以生产需求牵引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催生发展动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第一动力”,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中大经验”。
专业人才的“梦工厂”
工作室不仅是技术攻关的重要载体,更是技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借鉴技术先进型企业的管理模式,结合日本大成建设零能耗、水处理等技术领先优势,走出去、引进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把‘双碳’工作抓好做实。”许涛对“双碳”工作提出要求。
作为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建筑企业,中建-大成依托两家股东特有的技术、管理和资源优势,36年来,全方位学习大成建设日式精益建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始终秉承中国建筑“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理念,选拔优秀人才赴日研修,“沉浸式”学习。
在绿色建造方面,工作室获取导入日本大成建设环保混凝土“T-e Concrete”、无线电源地板“T-i Power Floor”、超高层建筑封闭式拆除“Tecorep”、ZEB零碳建筑、水处理UCH007菌株、抗震等新型环保建材及施工技术,共同摸索日方先进技术国内产业化落地的有效途径方式。
而如何将这些技术更广泛地推广应用,同时根据施工实际,进行优化创新,是许涛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直听新闻说‘双碳’,现在俺可知道啥是‘双碳’了。”在项目的中建-大成研修社,刚刚听完“双碳”知识讲座的工友说。工作室积极搭建企业赴日研修人员关于创新技术应用的常态化沟通渠道,成立中建-大成研修社,以赴日研修生团队为基础,组建人才学习、交流平台,以项目研修为载体,在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建筑业新技术等方面积极作为。
许涛说,工作室将着力深化校企合作关系,联合高校打造博士点、研究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升级“OJT”传帮带制度,建立并实施与“双碳”相关的培训系统及编制、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外部培训机构及培训课程的评定与选择,协助帮助员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打造“双碳”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