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和趋势研究

时间:2024-04-18 16:09:03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表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未来发展。本文聚焦“十四五”时期,通过调查分析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层面呈现出新的取向和趋势,提出引导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树立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策略,以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实践提出建议,进而一定程度上解决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关键词】高校 艺术类 就业 价值取向

  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新的特征和趋势

  (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选择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就业意向强烈

  从就业地域倾向分析,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倾向选择经济发达、文化环境优越的一线、新一线城市,而二线、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县级以下用人单位招聘艺术类学生相对困难。就业区域选择的相对集中源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择业时毕业生会优先考虑地理位置因素。调研显示,大部分毕业生会综合考虑发展前景、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因素,希望毕业后在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工作,期望薪酬待遇与工作压力之间取得一个相对平衡。因此,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因就业机会多、薪资待遇更好受到更多艺术类高校毕业生青睐。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薪资待遇、就业环境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毋庸置疑,这些一线城市成为了全国各类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聚集地,同时也导致艺术类人才在一线城市供大于求。

  (二)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意向较高

  受专业特色影响,相比于文理类大学生,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个性更为鲜明、思维方式更为灵活。他们普遍追求较为自由的工作环境,侧重于追求挑战来高标准实现个人追求与人生价值。因此,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形式对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来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调查中发现,全国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较大,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影视制作、电子商务、婚庆服务等行业,擅长利用专业特长开办各类工作室,因此自主创业比例相比于其他专业更高。

  开放性思维让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创业者迅速抢占市场。特别是服务行业,很多创业成功的80后、90后毕业生毕业于艺术类院校。相对于传统专业学生,此类学生适应能力更强,还擅长对世界保持开放敏感的状态,能够更敏锐地认清现实世界,抓住市场主体的现实需求。近些年,由于经济形势的影响因素,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略有下降,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仍然较高。

  (三)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占比高

  “慢就业”主要是指毕业生在毕业后不立即投入工作而是选择待就业的状态。艺术类高校“慢就业”心态占比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疫情影响,岗位稳定也是毕业生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由于就业形势严峻,部分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来平衡内心的焦虑,考公、考编、考研等,选择“不就业”比例也在增高。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慢就业”心理的出现与当代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自我认同缺失有着密切关联。尽管很多艺术类学生结合兴趣爱好来选择大学专业,但仍有部分学生以专业为踏板来助力自己进入心仪大学。基于此类心理动机,较多学生求学期间呈现出迷茫情绪,难以客观地审视自己,对自身择业造成影响。第二,艺术类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一般能够负担“慢就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同时学生自身对于对目前就业形势预估过于乐观,个人期望值过高。如果找不到高薪工作,有可能一直呈观望状态,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第三,用人单位招聘计划缩减,毕业生人数增加,大学生就业焦虑加重。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群体中,专业对口的优质就业岗位相对较少,择业竞争愈加激烈,部分毕业生出现畏惧退缩而不敢于就业的情况。

  (四)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情况

  从2018级学生入学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当年的“千禧宝宝”。00后成长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巅峰时代,家庭包容度、社会包容度优于任何时代的青年,其思想活跃度高、价值取向多元化,更关注自我需求的满足和自主性发挥。尤其是艺术类0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其就业价值取向整体过高,偏理想主义。因此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他们一味追求满足兴趣和自我意识,不考虑自身经验、能力等重要因素,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竞争力不足或求职过于理想化,在求职成功后综合能力欠缺,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胜任企业所需的职位和岗位。此外,消费主义的影响,毕业生对薪资待遇期望值较高,当在求职过程和工作后的实际收于与期待值的落差较大,导致求职失败、离职率较高等情况。

  二、引导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树立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路径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学生的就业观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在现实中找准的职业定位和奋斗方向,找到施展才干的一片热土,只有坚守“路虽远,行则将至”的奋斗信念,才能更好发挥个人价值、实现青春理想。在社会价值观凸显多元化的背景下,随着就业形势不断变化,加上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个性化倾向,其坚守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路径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艺术类高校要守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用心用情、深入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全心全力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就业方向,增强就业信心,推动高质量就业。

  (一)积极引导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舞台,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高校要引导毕业生赴基层干事创业,高校毕业生应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也应该把自己的青春才华奉献给基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广大的基层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精神生活缺相关匮乏,西部和基层更需要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祖国的广袤大地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高校应积极推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工作等。比如,高校团委等部门定期带领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等服务社会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强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系统了解程度,引导学生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同时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大力推行课程选修制、校内外双导师制等模式,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组织安排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基层需要专业对口的人才队伍,引导大学生树立回报社会、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服务社会需求的本领。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开展国家政策讲座教育等形式,引导激励更多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多措并举,积极引导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二)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建设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积极的就业心态是顺利求职的催化剂,可以放大就业政策效应,增强措施效果,助力更快找到合适的工作。针对专业特性,对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而言,关键是要找到我之所长与社会所需的结合点,客观看待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树立“发挥专业,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再创业”择业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位,在就业时掌握更多主动权。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整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等占比较高,不可置否,这对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影响更大。同时由于 “双减”等政策的出台,大量教育培训机构大调整。一批培训机构减少了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这对艺术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比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择业观是艺术类高校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对于艺术类高校而言,应帮助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突破传统定势,尽力实现就业方向多元化,就业岗位基层化,自我认知全面化。从大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增大,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及各院系辅导员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心理建设,从就业形势分析、职业预期、职业选择、职场适应等多方面开展多类型辅导。对于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要经常谈心交流,适时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现实环境,摆正求职心态,未来要以普通劳动从业者的心态积极求职。

  (三)因材施教引导毕业生认知自我

  通过调研发现,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为:就业区域倾向于大型城市、薪资待遇高于当地实际平均水平、过于执着追求优质岗位无法及时就业、综合能力不足导致求职受挫等。简而言之,这些问题都是自我认识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无论是就业方向还是在就业能力上,都无法给自身一个清晰的定位。为解决以上诟病,高校应聚焦关键问题,强化责任,组建有针对性的帮扶团队,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既要引导毕业生仰望星空,还要引导高校毕业生脚踏实地,从多方面去强化自我认知。

  第一,高校应加强思想道德观念教育。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应通过当下就业形势动态分析、就业典型案例讲解、朋辈就业经验分享等手段来讲明就业现状,强化对这一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观念教育,引导审视自我,摆正心态。第二,高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个体群体辅导来完成“知己”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解自我,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人生价值和目标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职业能力,从而达到人职匹配。第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各类创业大赛等,通过大赛的参与指引他们前行方向,提升他们主动求职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在理论实践和大赛的实际指导过程中,精心铺垫迷茫者的求职之路。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个性化指导活动

  00后高校毕业生自主意识较强,对互联网依赖程度高,尤其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更甚,这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培养互联网思维更新工作新理念,促进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矫正,为毕业生提供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就业部门及辅导员密切关注教育部国家各类网络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开拓新的岗位资源,通过云端招聘、线上答疑等方式开展各种促就业活动。另外,校方也可以联合校友企业,通过深入企业现场并采用直播带岗的形式来推进就业。这样不仅让毕业生能感受到校方关怀,还也能让毕业生从更多角度了解企业,增强双方粘性,从而达到主动求职、积极就业的目的。

  此外,高校可还以利用大数据实时更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智能推送,实现精准人岗信息匹配。如有针对性地对收集后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根据毕业生自身情况进行点对点的精准信息推送,提高大学生与就业单位的匹配度。

  三、基于OBE教育理念实施就业工作精准帮扶

  高校毕业生中由于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等“多困交织”的特殊群体,更容易在求职过程中碰壁,从而陷入逃避现实、逃避就业、心理消极的困境。针对这类群体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矫正,除了进行思想政治引导,还要切实从实际出发。高校应该以OBE教育理念下建设就业服务体系,精准实施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帮扶。高校要贯彻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学生发展”为核心,应结合学生所学不同艺术类专业特点,通过调查问卷来摸清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针对毕业生就业意向利用高校信息化就业系统精准推送企业用人信息,综合每个毕业生的意向和就业状态建立“一生一档一册”就业档案,实现人才供需相匹配,提高求职质量,减少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

  在“一生一档一册”就业档案的指引下,同时也要做好个性化的协同服务。针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群体,高校就业部门积极为学生申办相关部门的困难毕业生专项求职补贴,减轻学生及家庭的求职成本;针对学业困难的毕业生群体,高校可建立兼职专业班主任制度,有的放矢地开展专业课辅导,增强其专业学习的能力;针对心理困难的毕业生群体,高校心理咨询及辅导员老师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一对一做好该群体的心理疏导工作;针对“慢就业”“缓就业”的重点人群,形成家校合力,由专人负责并实时解决困难问题,持续推荐匹配的职位,激发其就业积极性和主动性,直至完成顺利就业等。

  四、结语

  “十四五”时期国家对于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委以重任,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骨干力量,其就业价值取向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出更多的变化。这就要求各大艺术类高校要与时俱进,多措并举、群策群力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作者:河北传媒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朱博、王可)

  参考文献

  [1]吕建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3.

  [2]张守俊.大学生就业观引导研究.[D]温州大学2018.

  [3]周沛文.艺术生群体就业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22.

  [4]史芝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生成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23.

  [5]邓培华,周建容,张永安,何志远,王华.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分析与引导——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J].畜禽业,2022.

  [6]杜彬恒.在边疆基层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

  [7]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解读及资料汇编[J].经济研究参考,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