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的本意是降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基层政务的影响,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扛实责任、点燃干事热情,有更多时间与精力走基层、办实事、求实效、抓落实。近几年来,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经过统筹部署、持续推进,全国各地在治理文山会海、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考评、树立正确政绩观等方面取得了成绩,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
但老的问题解决了,基层有一些新的“隐形负担”却在增加,比如,有文号的文件少了,没文号的来文多了,一些上级部门将来文以“便签”等无文号的形式下发,基层部门实际收文总量不降反增;纸头负担轻了,“指尖上”的负担重了,“数据留痕”、打卡拍照等无意义的“指尖”行为,基层干部不堪其扰却只能硬着头皮完成,群众烦不胜烦也无计可施;明面上的考核少了,变相督考压力加码,各类填表报数繁多,使得基层重复办、复杂干,广大基层干部压力不减。
在推进基层减负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多多少少地出现,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仍存在偏差,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试图通过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造“显绩”、出成绩,习惯动动嘴提要求,远距离下指示,致使基层干部疲于奔命、无谓劳动。长此以往,基层干部不仅没能干出实绩、做出实效,也会与群众关系逐渐疏远,致使基层变“空层”。
笔者认为,要力防“隐形负担”,切实为“车”减负,就要从根本上采取强而有力的行动,首要就是要持续抓好“关键少数”的政绩观,督促领导干部以行动作号令、以身教作榜样,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转作风、治歪风、树新风;再者,要多运用信息化手段从源头防治“文山会海”、多头重复督检考等问题,打造更加智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实现多级整合、资源共享,真正实现数据为人服务而非人被数据困住。
注重减负的同时,也要读懂基层干部的不易,更好地为“马”赋能。基层之所以面临“甩包袱”“加担子”等情况,根源还是权责不匹配、不对等。因此,上级部门在把很多任务要求传达到基层后,要给责任也要给权力,梳理和明晰基层的权责清单,让基层干部清楚知道“该干什么活、该办什么事、该担什么责”,让基层有人做事、有权做事、有心做事、有力做事,工作起来更有底气。
要给指令也要给空间,尽可能站在基层视觉想问题、作决策,推动资源资金、管理权限、人财物等向基层一线倾斜,让基层干部少一些“为难”、多一些资源,“好事”多让他们去做、“好人”多让他们去当,给基层留出为民服务的空间使他们做基层工作更有号召力,干出好成绩。
要给担子也要给温暖,多采取一些务实之举,让考核标准设置更科学合理、问责把握更谨慎,既要重点对改革攻坚中的“无心之失”“探索之误”依法依纪予以宽容,让广大基层干部摆脱“不敢干”“怕能干”的心理,实现放开手脚闯、卸下包袱干;又要多从“六个一线”选拔任用人才,让基层干得有劲、流汗不流泪。(奉新县:涂霄、郑心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