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农家书屋切忌“农味不足”

时间:2024-05-20 21:01:37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通报中,辽宁省阜新市部分农家书屋缺乏实效,存在脱离实际需求、管理维护等配套机制不健全、图书种类偏少以及图书配备的针对性、适用性与农民实际生产生活存在差距等问题,在基层引发广泛共鸣。

  诚然,如今仍有不少地方存在农家书屋重建轻管,实际利用率偏低等问题。有的图书配备缺少“农味”,没有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实际情况,想当然地给农民配备一些晦涩难懂的“高大上”书籍,结果农民看不懂也不爱看;有的开放管理不顾“农情”,像城市图书馆一样定时开放,却没有贴合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时间表”,导致“开放的时候没人看,想看的时候又没人开”;有的服务供给未解“农需”,农村书屋管理员大多由当地村干部兼任,由于平时事务性工作较多且自身水平有限,既不能及时解答农民的咨询和困惑,也很难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吸引农民参与。这些现象不仅背离了党和国家实施文化惠民政策的初衷,还在客观上造成了资金使用的浪费。

  毫无疑问,农家书屋首先姓“农”。要想把农家书屋办到农民的心坎里,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粮仓”,立足“农”字是根本。要跳出“供需错位”,按照农民“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原则,采取“农民点单、政府派单、书店配单”的方式,精准配置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书籍,调动农民阅读的积极性。要加强管理创新,采取固定书屋与“流动书屋”相结合方式,聘请退休教师、“土专家”“田秀才”等作为农家书屋管理员,适当延长夜间和周末节假日开放时长。积极探索运用数字管理技术,借助“云课堂”“云资源”,开展创业创新、种植养殖等“屏对屏”教育培训。要丰富活动供给,以“本土文化+主题活动”服务模式,整合乡村教师、回乡大学生、农技专家、致富能人等队伍,按农闲、农忙分别组织开展“理论宣讲”“读书分享”“技能培训”等系列活动,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黄金屋”。(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委组织部 刘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