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用好红色资源 上好“大思政课”

时间:2024-05-21 16:55:38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应该紧紧围绕这一根本问题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模式,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立足大历史、大背景、大变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力学笃行“悟思政”,追寻红色记忆。深度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充分发挥背后育人功效。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案,编制“红色宝典”,制定“红色路线”,充分调动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红色记忆”,完成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例如,翻开天津博物馆的教案,天津近代百年的风云变化映入眼帘,瞬间仿佛回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口之战、《天津条约》、九国租界……天津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展现了中国近代岁月的缩影。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打开觉悟社的教案,五四时期在天津冉冉升起一颗津门革命新星,天津的爱国青年在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成立了一个爱国学生进步组织——觉悟社,同各界群众一起奋力投入到五四运动中,勇敢地冲在斗争的最前线,用行动践行了“五四精神”。此外,可以搭建信息化思政实践教学平台,管理实践教学全过程,以期达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让同学们缅怀革命先烈、感悟红色精神。

  实践躬行“育思政”,传承红色基因。在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开发式-互动式-反哺式育人育心教学,让学生们在红色资源中重温峥嵘岁月、接受精神洗礼,进而能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例如,在天津市烈士陵园现场教学过程中以时引入、以事引导、以史引路,与实践基地专家启发式讲解协同配合,在讲到爱国将领吉鸿昌将军的事迹时,首先介绍了吉鸿昌将军从一名爱国旧军人到真正的共产党员革命经历,他从18岁参军到39岁英勇就义,就义前以手指为笔,写下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随后,同学们在现场集体朗诵了这首诗并进行了沉浸式学习。最后,在天津烈士纪念碑前同学们进行了铿锵有力的宣誓,“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朝气蓬勃青年行,矢志不渝跟党走……让我们一起用奋斗书写青春的底色,用行动践行时代的使命”,喊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大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作用,以期达到“学校小平台”和“社会大平台”同心同德,让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与时偕行“强思政”,永固红色江山。善用“大思政课”,要打好“大课堂”、“大平台”和“大师资”这套“组合拳”,让同学们在实践教学中充分领会大胸怀、大视野、大时代、大梦想。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设计实践教学路线,例如从天津博物馆、天津梁启超纪念馆、觉悟社、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再到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天津市委旧址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市烈士陵园、天津美术馆、天津科技馆、天津市规划展览馆最后到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 、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结合10个线下教学场馆和2个线上教学场馆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有效融合,使同学们在“行走的思政课堂”倾听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缅怀人民的英雄、致敬英雄的人民,把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大思政课”打破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界限,构建了“思政课教师+”多元化教学模式,把思政课堂搬到了立体化的现实场景中,实现了同学们“知-情-意-行”的四向联动,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期达到“学生小梦想”和“国家大梦想”同向同行,让同学们把“小我”融入“大我” 、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会上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用好红色资源,上好“大思政课”,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作者:杨晓琳 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程教学研究专项[编号:TJXG2403-0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