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反对形式主义的举措,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值得警惕的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形式主义像是一个沉疴顽疾,整治形式主义工作做不到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为基层减负不能只是喊上三两句口号,来上一两次行动,就皆大欢喜,一走了之,而是要长期坚守,思想不松懈,虚浮之风才不会盛行,形式主义才不会“死灰复燃”。作风建设不破不立,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追本溯源、对症下药,力戒新形势下的“新形式主义”。
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造福人民正确政绩观。近年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一批形式主义典型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一批干部脱离群众,不切实际盲目下指标、定任务,摊派任务到基层,又给予考核压力,层层加码,倒逼基层数据造假,使得政策变了味、走了样。恶果在前,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牢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要走好群众路线,“入山问樵,入水问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邻导干部要同官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狠抓落实上来。
破除好面子思想,树立实事求是正确政绩观。基层减负的根子在上。“下之所以为,惟上是视”,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问题表现在下面,但源头往往在上级机关和部门。在基层减负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和部门仍然存在玩“文字游戏”、搞“纸面创新”、抓“指标美化”等精致务虚的“好面子”形式主义。精致务虚往往把一群本来满怀初心的基层干部逼成了“演员”,导致基层包袱越减越重,把群众越推越远。教训在前,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基层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处着手,出硬招实招,真正把一些困扰基层、束缚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手脚的“无谓事务”和包袱减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把上面的“千条线”理顺好、统筹好,才能用“一根针”绣好基层新画卷。
破除怕担责思想,树立担当作为正确政绩观。基层负担重,也体现在一些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上,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玩“躲猫猫”,时间还有就“养生”一点,火烧眉毛了就推进一点。面对层层重担不想着如何用心用力抓好落实、负起重任,打哈哈、甩责任却很有一套,重“痕”不重“迹”、留“迹”不留“心”,在工作中只把责任摘去,漠视群众疾苦,坐看问题由小拖大、由大拖炸,基层担下天大的责任,做不好唯基层是问,基层治理绩效简单的被量化为具体任务完成的数字,无人担责,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被模块化、固化为特定考核指标,久而久之,基层工作变成了简单的数字游戏。忧患在前,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努力担当作为,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倾注心志、持心如磐的“责任感”“郑重感”“神圣感”“沉浸感”,小事做细、大事做优,笃行“走心入脑”,把心思沉下去、把担子挑起来,减轻基层考核指标,让基层干部敞开了手脚真抓实干,让他们有热心、有创新、有恒心久久为功,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加强真抓实干的作风建设,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要清醒看到,基层负担重、减负难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顽疾逐渐得到消解,让基层干部的肩膀得到放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努力做到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软骨消志”之人才不会大行其道,才能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形成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
(南昌市西湖区丁公路街道 廖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