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大学生创业就业。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本文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所起到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鼓励高校开展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创新评价机制等能够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策略。本文期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创业就业
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政策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通过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就业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们依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市场分析
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由2022年的1076万增长到1158万,创造了历史新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每年毕业生人数也不断攀升,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然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未同步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其次,一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一些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尚不稳定,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就业压力分析
在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等存在偏见,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待遇。高校大学生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容易产生焦虑和不自信的情绪,这种心态往往会影响他们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表现,难以充分展现出自身竞争力。此外,就业压力不仅仅来源于外界环境,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猎聘针对2023届应届生的调研显示,在求职的应届生中,33.94%的人“没有清晰的求职目标”。部分大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定位,甚至对自身的能力、兴趣、性格及专业背景都缺少清楚的认识,以至于在就业选择时只能盲目跟风,即使到了工作岗位上,也很难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而频繁跳槽,这不仅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也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三)就业价值观分析
虽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一些学生对就业的认知仍然存在偏差,他们往往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待,认为一毕业就能轻松获得高薪酬的舒适工作。猎聘对2023届应届生的调研显示,51.52%的应届生期望首份工作月薪在5千至1万之间,而63.64%的应届生对三年后的月薪期待则是1万至2万。除了薪酬待遇,应届生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四个因素依次为“薪资和福利待遇”“稳定性”“上班通勤距离与时间”以及“工作城市”。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576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43.94%的大学生渴望毕业后在省会城市发展,而36.64%的大学生则将国有企业作为就业首选。一些毕业生长期准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考试,甚至在毕业后三五年内选择不就业,而是留在家中调整休息,这种现象引发了“慢就业”的问题。另外,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后,产生了消极逃避的思想,导致“懒就业”现象的出现。如果这样的情况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改善,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决定因素,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史知识和国家历史理论讲授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推动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就业实践关联性有待加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内容上侧重政治功能的强调,未能充分展现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未能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工作,这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的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这种单向的教育方式往往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反而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尽管高校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但在实际就业创业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业精神和承担社会责任。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教育价值的根源也是激发个体潜能的根本性过程, 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多可能性。
从价值取向上看,两者高度契合,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所交叉。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体系。两者都强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差,他们盲目追求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却忽视了个人兴趣与专业特长的匹配度;他们常常将职业成功简单地等同于经济收入,忽视了个人成长、技能提升和社会贡献。这种狭隘的就业价值观不仅阻碍了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还可能导致他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讲解基层劳动人民投身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榜样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和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在创业和就业的过程中,摒弃“铁饭碗”的观念,主动了解就业政策,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方向,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普遍注重自身利益和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志愿服务项目,这些项目既为他们提供了积累创新创业实际经验的机会,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服务的意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贡献社会,更能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努力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和对生活的体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在面对困难时不少学生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应对,或是过度地依赖老师和他人的帮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问题让大学生们眼花缭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批判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更容易发现机遇,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能够体现我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那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课程设置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为学生们讲述那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知名企业家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娃哈哈集团掌门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辛勤耕耘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始终不忘初心,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积极参与教育、灾害救助等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可以引入这样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模拟决策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还能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他们未来在创新创业道路上的精神指引和行动准则。
第三,在评价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业成绩通常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对于社会价值的考量,考察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中是否有助于带动就业、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等。通过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团队协作、道德、社会价值等内容作为评价标准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
开展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创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理解、掌握知识并提升实践能力。教育者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中,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验创业的艰辛与快乐,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团队为社区提供环保解决方案,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举办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将公益目标与创业行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增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可以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机构紧密合作,打造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真实市场环境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市场规则、锻炼商业策划和执行能力并获得宝贵经验。
(三)创新评价机制
第一,建立动态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最终成果,而忽视了创新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动态的过程评价机制能够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即使失败也能从中汲取经验,在增强学生体验感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二,建立鼓励跨学科交叉的评价机制。在现实世界中,创新往往源于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因此,评价机制应奖励那些能够汇聚不同领域资源,结合多学科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以此来提升学生创业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将来的实际创业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
第三,建立专家和客户反馈机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对于市场需求不够了解。建立专家和客户反馈机制能够开拓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现状的渠道,使学生能够根据需求来调整方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情况。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作者:河北传媒学院,潘顺磊、陈司晗;通讯作者:河北传媒学院,周红海)
参考文献
[1]王远霞,陈南苏.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及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6):4-5+8.
[2]张怡. 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C]//延安市教育学会.第五届创新教育与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3:8.DOI:10.26914/c.cnkihy.2023.090681.
[3]李文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4(09):36-39.DOI:10.16871/j.cnki.kjwh.2024.09.009.
[4]周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智库时代,2018(43):196+201.
[5]李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204-205.
[6]潘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价值体现[J].大学,2024(03):141-144.
[7]于兴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价值探析[J].华章,2024(0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