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推进学风建设

时间:2024-06-28 16:08:53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学风,顾名思义即学校之学习风气。体现为学校全体师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是凝练于教学过程中的精神品格、态度方法等综合体现。根据学校的专业性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特点和独有内涵,并逐渐形成不同学校的传统和风格。学风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

  一、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学风现状及原因

  互联网时代到来,对思政课程学风的培树带来挑战。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统计报告显示,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其中20~39岁的人群占整体人数的3.94亿。互联网的空间、时间的无限性,作者、受众的无限定特点,使其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购物、饮食、娱乐等方式,大学生做为网络主力军,首当其冲。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便捷,信息获取更加及时。另一方面学生成了手机的奴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是学生吃饭、走路、上课机不离手。互联网提供的碎片化、及时化、娱乐化的信息,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导致思政课堂上存在学风散漫的问题。相对于专业课程,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抬头率低,玩手机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学生对学理性深、理论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认为与自身未来发展关系不大,上课时更愿意关注及时性信息提供的感官刺激。

  究其原因:一是缺少积极的价值引导。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目标传授,缺少针对学生实际问题设立的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营造乐学、好学、善学的积极氛围,形成以学为荣的价值导向。二是缺少学风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统一的现实考量。部分思政课教师虽然意识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没有认识到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内涵的价值维度,是培养优良学风的主要渠道。三是缺少学风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统一的精准定位。学风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在遵循课程的学科属性、知识特征、教育目标和授课计划等基础上,深挖和拓展学风教育的相关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精神引领,以理论促学风

  思政课是培树学生优秀品德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优良学风的养成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做为思政课教师,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为引导,奠定思想基础,促进学风的转变。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为例,该门课程是高校思政课主干课程,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理论传授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以此进一步规范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形成良好的校园风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整体内容体系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体系庞大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达到几千万字字。马克思17岁写下“青年们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为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自那刻起马克思始终在笔耕不辍,付出毕生辛劳和努力。教师要通过马克思恩格斯树立崇高目标、不懈努力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目标,形成勤奋学习的学风。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涵盖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阐明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等普遍性的原理和规律,是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基础。要通过理论的讲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物质性,树立唯物辩证主义的世界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之路上始终遵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明了脱离价值尺度片面追求真理,真理就失去了主体意义,脱离真理尺度片面追求价值,价值就偏离了正确轨道。引导学生在勤奋学习中追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人生价值。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涵盖教材第四章至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分析剩余价值的根源,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对于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学生来说,能够更好的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意识形态的本质,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对世界大变局下的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与冲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与合作,形成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知,由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站位,始终秉承初心和使命,将认识世界的认知转变为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教材第六章至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归宿,揭示了社会主义五百年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进程。阐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揭示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引导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坚定的信念能够支撑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优良学习风气。

  三、以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为行动导向,以实践促学风

  学风建设融入思想政治实践课能够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育学生优良品德,践行高校育人目标。当代大学生喜欢参与性强、实践内容丰富的教学方式,讨厌僵化空洞的说理式教育。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时代性、热点性等弥补思政课理论教学思想性、政治性有余,而实践性、生动性不足的状况。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为例,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坚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将学风建设作为重点,突出主题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一是围绕提升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开展读经典、悟原理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有读经典、悟原理的理论学习,只有原原本本学习经典,才能掌握其真正内涵。做为思政课教师要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推荐给学生。如《共产党宣言》(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篇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所列书单中某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篇章独立完成阅读并撰写学习报告。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阅读,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自主学习精神,为良好学风的树立奠定基础。

  二是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选取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重要节点的史实、重要事件、典型人物、感人事迹等为素材,发挥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以“寻访我身边的红色故事”等为实践主题,鼓励学生开展红色印迹探寻,重走红色足迹、访谈红色人物、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等活动。要注意将史实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分析价值意涵,凝炼精神,陶冶情操,为良好学风的树立奠定价值基础。

  三是聚焦教材重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开展实事热点问题讨论。当今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发展,使信息和知识以爆炸式曾现。各种社会问题、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等冲击着学生思维,使其无所适从。适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为良好学风的树立奠定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基础。

  四是围绕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为良好学风的树立奠定价值基础。此外,围绕校园文明风尚的形成,还可以开展课堂文明、餐厅文明、宿舍文明等活动,以此带动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

  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学习楷模,以师德促学风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铸魂育人,还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做为塑造学生品德的“大先生”,要以“六要”为基础,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讲马克思主义的人必须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信心。具备政治敏锐性,针对国内外局势变化、社会热点问题更迭、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等,能随时抓住核心问题,坚定思想政治信念。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要将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思政课堂,爱国、爱校、爱学生,言行合一、避免生冷、僵硬的说教。有激情有热情有温情的思政教师才能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具备创新意识,不能拘泥于古,要结合历史和现实条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转化为指导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在对历史的审慎思辨中创造未来。具备广阔视野、深厚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历史与现实、古今与中外、理论与实践,能够引领学生以国际视野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在对古今中外纵横比较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高尚的人格,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而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德行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思政课教师要时刻注重言传与身教的统一,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到人前人后、课堂内外相一致,以自身言行成为引领学生前行的楷模。

  总体看,在培树学生优良学风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性、思想性、实践性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得到品德提升,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作者: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亚玲)

  [基金项目] 2023年广西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2023LSZ067);202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学风教育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2022B049);2021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XP02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