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擦亮育人底色

时间:2024-07-03 18:16:20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是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的必然举措。《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文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解答好的时代课题。近年来,各大院校已清醒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艰巨性,并站在历史发展角度上进行思考与谋划,进一步丰富相关思想政治课程、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多渠道助力学生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精神伟力、凝聚价值共识,于日常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一、把握时代脉搏,丰富教育内容

  历史实践表明: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随着时代脚步更新自身使命、丰富理论内涵。回看思政教育发展脉络,从共和国成立之初肃清封建主义、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共产主义道德观,全面提高其理想政治素养,再到十八大以来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增强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课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扎实前行、大有作为。而今,发展命题日新月异,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挑战、新任务。特别当代学生身处大数据环境,其思维敏捷、富有灵感,价值追求体现在多种层面,要求有关教育者、从业者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因材施教,及时引入新内容、新话题,进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

  一要以理想信念为旗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部分院校课程过度政治化、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分离的问题,教师理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矢志不渝增强自身理想信念,怎样以实际行动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使其树立远大抱负,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二要将道德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道德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有联系、相互渗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竞争背景下部分学生错位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选择,不利于相关课程的有效开设。对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着重关注学生情感道德培养,切实发挥德育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整体效益。

  二、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

  以往,许多人有一个错误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但事实上,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提出,给予了广大教育者明确指引方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适用于家庭、学校、社会各场域,亟待建立三者之间的横向联保机制,调动各方优势资源,实现家、校、社会协同共育。

  家庭教育层面:改变固有观念,参与育人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文件、国家政策的出台,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三观塑造和优良品德的形成带来了积极作用。针对当前家庭思政教育弱化的现象,家长需改变固有传统观念,关注子女的言行举止、心理素质,及时为其答疑解惑,遏制他们的不良政治倾向。学校教育层面:利用多方资源,提高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虽提倡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融合,但就现实情况而言,由于校园天然具备“教育属性”,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关键一方,家庭教育和社会参与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因此,学校理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优势资源,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多渠道、多途径满足学生成才成长需要。社会教育层面:提供实践机会,助推理论落地。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理论研究走深走实,但部分院校仍存在理论与实际割裂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社会各方急需遵循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整合各项资源,为思政实践育人提供一定物质保障、教育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人们逐渐形成一大共识,即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然而,受自身认知水平,硬、软件设施不足等因素限制,许多教育者虽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地思考,但却不能对学生明晰具体前行方向。具体表现为部分思政教师尤其是资历较浅的青年教师理论功底不过关,不能有效提炼课本精粹,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或是部分老教师不擅长使用多媒体软件、查找网络资源,课堂僵硬刻板,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对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首先,广大教师应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研读相关著作,特别要了解不同作品的写作背景、结构框架、创新之处,不断夯实自身技能。对于年轻教师讲不出、讲不透的问题,学校亦应定期开设专题讲座,让资历深的思政教师分享授课经验,帮助年轻教师抓住课堂重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课程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运用更好、更便捷的教学工具。当代学生熟知网络媒体,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需摒弃以往老套、过时的教学工具,明确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传递范围广、意识形态竞争激烈的特性,利用网络直播、慕课平台、互动超话及时整合新知识、新内容,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提高授课质量与趣味性。

  四、做好校园宣传工作,优化思政人文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信仰、品德素质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思政环境对塑造大学生向上人格无疑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关注教育模式变革、教学内容扩充,唯独忽略了校园思政环境建设,抑或对其泛泛而谈,没有实质性举措。但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若不能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针对校园思政环境建设的种种问题,亟待从物质、精神层面予以改进。

  物质角度来看,要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为思政育人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部的自然环境和配套设施,小到刻有标语的桌椅板凳、人文走廊,大到学校整体校容校貌,思政办学条件。举例来说,主题雕塑、思政专题文化长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灯带景观等都是一个校园独特的硬件文化,是学校坚持“大思政”育人格局、激发学生学习思政兴趣的重要举措,更是其对外宣传自身特色课程、师德师风的窗口。精神角度来看,要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做好思政宣传工作。“三风”建设作为一个学校的核心文化,能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政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特别在各国意识形态激烈较量、网络文化环境良莠不齐的今天,良好的“三风”一经形成,即能有效帮助学生规避思想道德风险,增强防范意识,确保自身在今后学习中牢牢把握思想之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锤炼。

  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所在。新时期,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亟待教育从业者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激励人,引导其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而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令其在实践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和事业方向,以真才实干服务人民,以创新创业托举国家高质量发展。

  作者:贾红涛(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基金项目: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规划课题《“专业群+技能大师工作室”双链共驱协同育人路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JYKT2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