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意识形态防线防范能力,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风险的产生更加令人难以预料,加之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是一个动态的客观过程,并与其他领域的风险紧密相连,因此,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式,认识意识形态防范的机制及其发展趋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红色资源见证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凝结着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运用好红色资源,是赓续党的红色血脉的重大命题。红色宣讲,是红色文化传递的典型过程,以话语叙述形式,以更加易于理解、更加容易触发情绪与认知的形式,促使红色记忆的形成。目前学界就此已达成共识,以红色宣讲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能够使人切实感受文化归属感,继而形成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
意识形态的风险,具有深层次的联动效应,并与其他领域的风险具有相互转化性。当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加持,导致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变得更加复杂。而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红色认知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内在规律性。“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记忆的形成及持续机制既与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意识形态斗争紧密相关,也与中国共产党长期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和创新相关。通过红色宣讲手段,将红色文化、红色记忆植根于宣讲对象心中,打通红色文化与核心价值的时空关联,促进红色为文化与现代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以及实现红色文化与育人体系的交汇对接,能够有效地推动构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红色认知,更好地凝聚社会意识,加强身份认同。
要把握好意识形态防范红色认知的价值意蕴
一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国家安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领域,还表现在文化、生态、意识形态等非传统领域上。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安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能否稳固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更具复杂性、隐蔽性、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为网络安全环境下,国家安全能力和水平带来了一定挑战。在此背景下,发挥红色宣讲的作用,把握红色文化、红色记忆及其形成持续规律,使人切实感受文化归属感,继而形成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凝聚起社会意识,加强身份认同,以避免意识形态风险的发生、传导、叠加乃至演变、升级,保障国家的总体安全和长期稳定层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必然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要“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也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各种杂音、噪音试图干扰社会文化主旋律,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严峻形势下,通过红色宣讲这一特定的活动,将红色文化和红色记忆内嵌入宣讲对象心中脑中,持续深化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有利于在主动防范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中保持清醒和高度警惕,防微杜渐,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三是提升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融媒体技术的飞速迭代,大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加速了多元化思潮的涌入。当前网络领域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阵地和风险高发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经济技术优势,长期以来主导着国际话语权,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对全世界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攻击,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输至全球,进而持续维护其霸主地位。西方网络意识形态的攻击尤其表现在中国,西方国家利用技术操纵叙事、设置话语陷阱等手段,操纵网络舆论,混淆是非,公开抹黑中国,制造反华言论,兜售所谓“中国威胁论”,在全世界构筑“反华包围圈”,企图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发展。文化与意识形态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红色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精神价值内核,可以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成为铸牢意识形态防线的特定载体。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淬炼凝结出的独特精神品质,对当前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依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更需要挖掘红色资源内涵,把握好运用红色资源的方向和着力点,探索运用好红色资源的内容和新形式。通过红色宣讲,将红色故事、红色资源传递给宣讲对象,并持续形成记忆机制,是发扬艰苦奋斗红色传统,增强风险感知力和预见力,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研判的有效手段,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语言、中国符号,讲好中国故事,以提升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国际上展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大国形象。
要把握好意识形态防范红色认知的实现路径
一是要打通红色文化与核心价值的时空关联。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起点,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的主流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彰显着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与内在一致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仰,印证着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民主、社会和谐的理想不懈奋斗与使命担当,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容一脉相承。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与文化母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度融汇、高度契合,二者都具有先进性、民族性等共同特质。因此,必须要实现红色文化的“时空穿越”,融入当前全新的时代环境中,以红色文化中的精华和指导当前社会实践的智慧因子,打开宣讲对象的时间维度回忆,帮助宣讲对象进行身份层面的建构以及在空间维度上引起宣讲对象的共鸣,多链条、多举措铸牢意识形态防线。
二是要促进红色文化与现代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传承红色文化,做好理论阐释、进行舆论引导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需要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意识特征用现代话语体系展示出来,实现自身既有话语体系与现代话语体系的辩证统一。红色文化与现代话语的有机融合,借助宣讲的手段,能有有效降低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门槛,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从而扩大红色红色文化的群众基础。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集中反映了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通过宣讲这一独特的活动展现出来,是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把握话语表达中的规律性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方式,探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话语内容,实现红色文化与现代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增强中国话语与语言,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推动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
三是要实现红色文化与育人体系的交汇对接。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经验来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红色文化中国蕴含的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根本的精神基因。红色文化在育人体系中的总用不能忽视,是延续民族血脉、构建精神家园,培育文化自信,涵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源泉。因此,通过红色宣讲,实现红色文化与育人体系的交汇对接,在铸牢意识形态防线上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通过红色宣讲,全面把握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在多维层面延伸教育链条,在个体层面实现全面发展,在实践层面提高教育效果,在内容层面加强精神引领,让宣讲对象在参与、体验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
(作者:张富成,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宣传部长兼马院院长。本文系2023年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专题项目:红色宣讲作用下“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记忆的形成及持续机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ZXRC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