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肩负着新时代的重任和使命。“大思政”作为一种宏观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工作格局,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一致,能够为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大思政课”的概念是着眼于思政课建设的全新历史方位作出的重要指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立德树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系统方法论为具体实施路径,具有思想性、价值性、理论性、系统性、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同时,“大思政课”强调了“大”的指向,即思政课阵地之大、视野之大、情怀之大、格局之大、作为之大,蕴含着大局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协同思维,要求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遵循青年成长的基本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善用”上下功夫,从而取得实质性的育人成效。
立足大格局,构筑全过程多维度的责任担当意识育人体系。“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胸怀”,大格局也是“大思政课”的显著特征。一是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全球力量对比、科技进步、环境资源、文化发展等方面快速变化,要求“大思政课”贯通历史和现实、贯穿国内和国外,涉及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通过广泛且多样的知识增强青年的意志品质,为青年责任担当的培养提供内在驱动力,教育青年在不确定环境中坚守初心,保持定力。二是“大思政课”联动着各级学校,应不断推进大中小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做好各个阶段的责任担当教育以保证育人的协同完整,把握青年成长的差异因材施教,做好课堂的一体化,实现“大思政”共建。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培育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保障机制。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应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理论创新融入到育人过程,调动一切资源和人力为培育工作服务,既要建立科学、全面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检验学生学习成效,也要建立健全责任担当培育的校园督导平台和网络传媒等监管机制。
展现大场域,搭建资源丰富的责任担当育人大平台。“大思政”旨在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的“有字之书”和实践的“无字之书”中教育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一是将鲜活的社会实践引进思政小课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并不断推进课程规范化建设,在课堂上开展承载责任担当教育的主题演讲、主题微视频拍摄、历史主题情景体验等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走上讲台将责任担当故事讲给身边人听。二是带领青年走进“社会大课堂”,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利用校史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地等场所定期开展主题教育,使青年通过前辈们矢志不渝奋斗的榜样事迹和伟大精神增强意志品质。同时,加强高校、政府、社会三者间的协作,积极带领青年深入社区、农村、企业,面向社会和基层,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以增强责任担当培育的感染力。三是打造网络云课堂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的育人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宣扬先进文化,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营造良好的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舆论环境,邀请知名人物通过在线直播或录制精品课程的方式宣扬先进事迹、讲好榜样故事,扩展培育过程的覆盖面和过程的连续性。
善用大师资,构建多元主体培育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不仅需要高校教师的精心教学,也需要其他教职人员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一是建立多元化的青年责任担当培育队伍。在高校中,应以思政课教师为主,组建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吸纳社会经验丰富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榜样人物和道德模范到兼职队伍,为培育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深化教师的情怀素养。情怀是“大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应以大情怀引领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不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宽广的视野评析热点和塑造人才,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灵需要和价值需要,要用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启智润心。三是提升培育队伍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强化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素质,按时参加集体备课、研讨培训,不断拓展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延伸教学空间,提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支持,努力成为青年责任担当培育的“大先生”。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创新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青年应志存高远,既脚踏实地、追求进步,又不怕艰难险阻、顽强斗争,顺应“大思政课”发展的潮流,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自觉将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我”之中,奋力书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