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是法学核心课程之一,它以贯穿古今的脉络以及与历史学的交叉为主要特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中国法制史课程在法学教育中承担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面对新时代社会各个层面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亟需高校教师立足大思政背景,深入挖掘本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其中“孝文化”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强调子女对于父母的物质赡养与精神关怀,对于维护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亲近友善,社会稳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内容在本课程思政中的贯通,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法治思维与法律素养。
中国法制史课程中,“孝文化”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展开。第一,把握各朝代“孝”相关的刑事法律原则之中蕴含的宗法伦理内容。例如汉代“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即规定了在家庭亲属范畴之内,隐匿尊长犯罪的卑幼不被追究刑事责任,也由此嬗变出了后世的“同居相为隐”等相关内容。这些原则相较于具体的古代法律条文,更具宏观性与总括性,高屋建瓴的概括出了蕴含在名目庞杂的法律条文中的核心内容。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抽象到具体的把握我国法制史中注重“宗法伦理”的特点,将“孝文化”在历朝历代的法制中的演变脉络与具体知识内容加以结合,构建出更为完成的学科体系。
总结各个朝代的主要罪名中,体现的古代法制对于不孝行为的打击。将“孝文化”关联最为紧密的“不孝罪”为线索,将与其有着密切联系和共同精神内核的罪名整合作为专题讲解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例如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别籍异财、供养有缺等罪名,结合生动有趣的历史事例进行典型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如此,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孝文化”在中国法制史框架下的学习兴趣与全方位思考,更深入地理解其核心概念、原理、发展历程及实际应用,从而构建更为牢固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加强系统化整合性的知识吸收。
第三,发掘各个朝代的其他法律制度中,蕴含着的诸多“孝文化”元素。我国古代法治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总体上呈现出“重刑轻民”的态势,但是在除刑法制度外的其他法律制度中仍然存在着“孝文化”的身影。无论是民事法律制度中,家长对于婚姻关系缔结绝中绝对权威的话语权,还是在经济法律制度中,家长在买卖、契约等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都是我们可以在法制史视角下结合“孝文化”展开讲解的重要焦点。通过本部分的教授,学生可以更加全方位、多面性的认识到“孝文化”在古代法制中存在的形式和表现的方式,结合前文两方面形成各个角度的完整认知。
中国法制史课程中,“孝文化”课程思政的设计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看待本课程中的“孝文化”元素。一切制度的产生都基于特定的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不能简单的运用现代标准去衡量评价。例如,现代法制对于一般犯罪(区别于职务犯罪等情况)的规制中更加重视“人”本身的主体性与平等性,而不刻意区分身份上长幼尊卑的区别。针对此类差异化表现,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既要避免简单的是古非今或厚今薄古之二元对立,也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法制史思维,引导其深入分析相关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形成全面认知。
第二,准确把握糟粕与精华的界限,需要明确我们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忽略价值地全盘继承。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下足功夫,着重传播“孝文化”在法制史视角下渊源流长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在讲授过程中,向学生明确相关内容是否仍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当代的积极意义。例如,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孝”突出的是在绝对权威的父权之下,子女盲目地恭顺与服从;而在现代社会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社会提倡自由、平等和独立,家庭关系也变得更加平等和开放。由此,加以引导学生对于“愚孝”等糟粕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其学会科学地孝敬父母长辈的意识。
第三,注重立足新时代需求,通过中国法制史中的思政内容焕发“孝文化”新的生机。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个性与多样的思维,为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也更加需要新一代青年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感才能勇担时代大任。因此,教师应当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过程中,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多个层面向学生传达,“孝文化”对其成长成才过程中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的重要意义。正如“北大吴谢宇弑母案”作为反面案例向我们警示的一样:一个人即使文化水平再高,身处全国顶尖学府,其价值观的崩塌及对父母孝敬伦理的泯灭都导致其滑坡于违法犯罪的深渊。
中国法制史有着源源不断、值得挖掘的文化内涵,通过上述路径与方法推动本课程中“孝文化”思政内容更好地实现在学生思维中的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做到在课堂上学知识,在知识中见价值。最终在构建起一个全面完善的法学知识体系的同时助力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勇担时代重任的中国青年。(刘之洋 陕西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