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暖气清,桃红柳绿,赏花踏青……人们满心欢喜地拥抱春天的到来。现在人们关于春天的感受是赏心悦目的轻松和愉悦。可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春天是刻骨铭心的饥饿和挣扎。因为每年春天一到,就要度春荒。所谓春荒,是指每年3—5月,去年秋天的收成已经吃得差不多了,今年的夏粮才种下去,青黄不接,段粮断炊。所谓度,就是指到春荒时节,人们要么用野菜树叶充饥,要么三顿并两顿,要么外出逃荒乞讨。
作家孙犁在《乡里旧闻·度春荒》里写道,“每年春季,粮食很缺,普通人家都要吃野菜树叶”,并对各种野菜树叶的味道进行了详细对比:榆叶、榆钱和柳芽是较好的菜;杨花不得已而吃之,“要用水浸好几遍,再上锅蒸,味道是很难闻的”。大家都是举重若轻的。透过作家淡淡的笔触,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得到那时的人为了填饱肚子,是怎样地绞尽脑汁、苦苦挣扎。劳无所得、劳而少得的心酸、无奈、愤懑和绝望扑面而来。彼时,普通人家对于春天的好感应该仅仅就剩下不用担心“风刀霜剑严相逼”了吧。
细究旧中国春荒频发的原因,除了天灾,还有鲁迅先生笔下“兵,匪,官,绅”之类的人祸。过去农业生产落后,本就靠天吃饭。遇到水旱灾害,再加上官府、地主和奸商巧取豪夺,年年闹春荒是“自然”和必然的了。中国共产党湘鄂西分区特委号召春荒斗争的宣言中记载:“军阀籍口春荒,克扣薪饷,还要士兵上前线去当炮灰……”由此可见,春荒真是百姓一年中遭受压迫最深的时候。革命年代,我党不失时机地组织群众开展春荒斗争——夺粮度荒,夺盐度荒,夺豆度荒——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1932年春,东北延吉依兰沟柳菜村发生的春荒斗争迅速燃遍整个东满地区,参加春荒斗争的人数达20多万人次。我党历史上,还曾有一段彭雪枫将军“卖马度春荒”的佳话。
1939年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队东征进驻豫东地区。时值春荒,当地群众有的已经断炊,有的因没钱买种子而发愁,部队也即将断粮。彭雪枫不让官兵外出挖野菜“与民争食”,忍痛卖掉10多匹战马,解决了部队吃饭问题,还帮助农民买粮食和种子。卖掉的是马,得到的是军心和民心。到1939年底,新四军游击队在当地发展成为拥有9个团1.2万人之众的游击兵团。
春荒问题本质上是粮食问题。粮食如空气,存之不觉,失之不可,关系着百姓生存和人心向背。古代统治者对粮食的认识也很深刻,提出“民以食为天”,还发展出一整套征粮、运粮、储粮的体系。即便如此,辛勤劳作的百姓还是食不果腹。说到底,封建统治者关心粮食,不是为了百姓的温饱,而是为了自己的宝座。粮食体系不但没有造福百姓,反而与民争利、民口夺粮,沦为驭民、奴民的工具。史料记载,隋朝灭亡二十多年,唐朝还在使用隋朝官仓的粮食。隋朝官仓粮食储量如此巨大,反映出隋朝搜刮百姓何其残酷和无情。
今天,随着国家农业政策不断优化和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中国的粮食生产从过去的事倍功半变成现在的事半功倍。中国老百姓牢牢把饭碗端在了自己手里,不仅吃得饱,而且讲究怎么吃得好了。春天挖野菜也成为人们享受春天的乐趣之一。人,从春天的乞丐,变成了春天的主人。
春荒正逐渐被时代淡忘,我们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因为这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春荒不能被历史遗忘,因为消灭春荒是无数革命志士浴血奋斗的起点和初心,因为党史里的春荒记忆永远是我们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之路的精神粮食。(江苏金坛经济开发区组织人事局 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