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的缩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基层的事务繁琐细致,但事事处处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基层工作人员而言,不熟悉基层实际,缺乏基层工作经历会使其缺乏和百姓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不利于为人民服务使命的实现,对于广大干部来讲,不熟悉中国基层,不了解基层群众的诉求必然导致方针政策制定的盲目性,执政的权威将会受到质疑。
群众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抱怨几句发发牢骚,作为基层干部要善于“捕捉”这些只言片语,从群众的“牢骚话”中听出差距,找出不足,要追根溯源把“牢骚话”当作改进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提醒自己找出工作中的失误和差距,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时刻抱着一颗热心、爱心、公仆心与群众打交道,群众的文化素质、口音表达状况不一,要善于换位思考,善于聆听,站在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去交流、解答问题,用他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当作自己的家事来办。
有的群众对某些人或者某些事有意见,会“夸大其词”讲些“过头话”,把小说成大,把现象说成本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用辩证的思维去听、去思考,从“过头话”中找出问题所在,提取具有参考价值的“破题”思路。干部怎么干,群众就怎么看,要照好群众这面“镜子”首先要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常到群众中去,到有问题的地方、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时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听他们的所想所急所盼,了解掌握真实的情况,既不能让“过头话”以偏概全,蒙蔽双眼,更要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基层干部要学会从“听民声”中为工作成效“把脉”,从逆耳之言中获取改进工作的“治病”良方,纾民困、解民忧,不断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