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1日,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总书记来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听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整体情况汇报和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六老汉”中郭朝明老人的儿子郭万刚,作为第二代治沙造林人的代表也在现场。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郭万刚,让“当代愚公精神”再现公众视野。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几千年前,面对家门口的大山,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率领子孙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了“天神”,将山移走了。而现实中没有“天神”,有的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当代愚公”,他们勇于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的现实难题,提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愿景,率领人们“叩石垦壤”“跳往助之”,坚持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为后人铺就条条幸福路。
代代相传,蹚出点沙成金的生态攻坚路。上世纪80年代的八步沙,“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面对困境,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郭朝明等紧随其后,向着沙漠发起冲锋。如今“六老汉”的接力棒到了郭万刚等人的手中,新一代治沙人一方面采取工程治沙、网络治沙等新办法,把沙治住;一方面在沙生植物梭梭下面嫁接肉苁蓉,拓宽了老百姓的致富渠道。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沙窝窝”终成“金窝窝”。
十年一日,开辟凿石修道的脱贫致富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年,历时36年带领群众绝壁凿天渠,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的“大发渠”解决了缺水问题。“当代女愚公”邓迎香,带领村民们一起苦战13年挖通进村隧道,解决了麻怀村以及邻近村6000多名群众的行路难问题。下庄村支书毛相林,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让当地脐橙、西瓜等特色农产业通过绝壁天路运往山外,凿穿崎岖山路终走上致富路。
竭心尽力,架起天堑通途的技术创新路。在太行山下、王屋山旁有一条60余公里的济阳高速公路,被誉为当时最难修的跨省界高速。不足20公里的公路,桥隧比高达80%,需建设10座隧道,特大桥、大桥11座,隧道单洞总长度超过24公里。如今再面对巍巍屹立的太行、王屋山,开山挖石靠的不再是人力而是技术。蹚出路,修好路。董事长杨新民不负组织嘱托,带领技术骨干克服疫情,进行创新,连续奋战6个多月只为如期通车,用忠诚担当诠释当代愚公精神。
愚公不愚,大智若愚。愚公移山精神是党和人民的传家宝,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当前,我们踏上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需要以新状态迎接新挑战,以新能力引领新常态,以新作为开拓新局面。这就要把愚公移山精神继续弘扬下去,让更多的当代愚公发挥出激荡人心的正能量,带领我们蹚出一条条新路,让“当代愚公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闪闪发光。(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