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江陵县:积极推进“三个合作社”建设 增强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时间:2022-07-07 09:50:07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近年来,为积极推进农村家庭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活力,满足新时代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推进共同富裕等工作的需要,江陵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采取“党建引领、农民自愿、民主管理”模式,以村社合一方式,创建“三个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力资源合作社和资本合作社,把群众重新组织起来优化资源配置、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打造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持续有效增强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积极创建“三个合作社”

  2021年,江陵县采取“村级主导、农民自愿、民主管理”模式,积极组建以村(社区)为单位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力资源合作社,稳妥跟进资本合作社,推动土地入股、劳力入社和资本入市。2021年12月,江陵县召开推进“三个合作社”建设专题会,阐明了建设“三个合作社”重大意义,明确了建设内容,提出了工作要求;先后印发了《江陵县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力资源合作社和资本合作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江农组发﹝2021﹞8号)和《江陵县农村土地合作社章程(试行)》《江陵县“三个合作社”财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以乡镇、管理区为主体、村(社区)为单位全面推进“三个合作社”建设工作,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农经等部门从主体注册、章程订制等各个环节参与工作。截至2022年5月底,江陵县在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1家、劳务合作社122家,共有58.2万亩耕地入股、5.05万农户入社,土地入股率、农民入社率均在80%以上。

  积极开展“四项举措”

  支部领办,村社合一。“三个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办,坚持村社合一,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其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统一由村党组书记担任理事长(不领取薪酬),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合作社交叉兼任理事(合理取酬)。严格按照章程成立股东代表大会,选择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广泛组织群众入股参与合作社建设。

  深入宣传,引导入社。各乡镇管理区、村、组层层召开“三个合作社”创建工作动员会,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充分利用广播“村村通”、各类新媒体、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讲解“三个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内涵及相关政策,增强广大农户参与组建并加入“三个合作社”的积极性,营造创建“三个合作社”的良好氛围。熊河镇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房屋院子会)全方位讲解政策,做到“六个讲清楚”,通过宣讲,达到了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效果。

  多措并举,多元经营。探索形成集体自主经营和社企合作股份经营两种模式。一是合作社自主经营模式。合作社确定主导产业,从事种植、养殖和休闲观光等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提高农业规模集约化效益。普济镇林口村依托大棚等村级资产,引进荆州秒捷汇公司发展螺丝椒、贝贝南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确保在“一个大棚保底1000元”的前提下,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收25万元以上。同时村劳务合作社积极组织社员为市场主体提供劳务服务。林口村群超劳力资源合作社共吸纳465人入社,组建固定劳工队伍50余人为辣椒基地提供劳务服务,依托特色产业盘活村内闲置劳动力,既满足了市场主体的产业需求又带动了农户稳定增收。二是社社(企)股份经营模式。合作社引进市场主体,实行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郝穴镇大兴村引进永福专业合作社,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集约耕地630亩,建成蔬菜大棚84个,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户,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年纯收益达200多万元;2018年,江陵县创建“联村发展”模式,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为提升村级治理能力提供了“江陵经验”,江陵县现有13个联村产业基地,涉及联建村82个。2021年,“联村发展”带动江陵县村级集体经济大幅增长,集体经济总量达2890.2万元,增长42.5%村平收入达29.2万元,“联村发展”多次被中省媒体推介。

  合理分配,共建共享。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保底加分红的分配方案。保底收益。主要是村集体和入社农户委托合作社经营的土地,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流转等方式,通过规模化经营后产生的直接经营收益,按照土地股份和章程约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盈利分红。在保底收益的基础上,合作社根据经营状况产生的盈利后,依次扣除合作社公积金和村集体公益金,再按股进行分红。普济镇沿荆江大堤7个村,共同引进湖北省粮油集团合作种植红缨子高粱和软质白小麦,探索“土地保底500元/亩/年+不低于每亩200元/年公共事业服务费”的模式,村股份合作社再根据收益情况向股份合作社股民进行分红,可实现农户保底加分红收入不少于每亩600元/年,村集体收入不少于每亩100元/年的稳定收益。农户与企业的“友谊小船”紧紧拴在一起,保证农民有“四金”(流转土地赚租金、外出务工赚酬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参与劳务拿现金),集体有“两金”(公积金、公益金),实现了互利共赢。

  “三个合作社”建设全面推进

  强党建,红色引擎再次发力,探索新型土地流转。按照江陵县统一部署,由村(社区)集体组织领办“三个合作社”,村(社区)“两委”成员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委托合作社经营。由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靠保底加分红。劳力合作社主要是吸收有劳动能力但难以寻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农民参加,提供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劳务服务。资本合作社则是将村集体组织成员的资金、房屋、农机具及村集体的资产资源作价入股,实行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探索新型土地流转,江陵红色引擎再次发力。“三个合作社”要求村集体领办,就是为了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建引领下,江陵“三个合作社”建设全面推进。

  活资产,唤醒沉睡资源,实现共同富裕。沙岗镇积极探索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引进粤诚园、东津水产、楚夏等农业经营主体,以稻虾连作为主导产业,探索推进“三个合作社”的部分经营模式。此前沙岗镇东津村之前村空闲农田的流转呈无序状态,一户10亩地能分散6至7处之多,部分农户以100元/亩/年的低价使用费将农田租借他人耕种,流转收益较低。合作社的成立,唤醒了部分沉睡的土地资源,农田闲置、土地零散和农业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按照“支部主导、群众自愿、集体增收”的原则,该村集约土地240亩,村“两委”协调统一平整开发,全部改为虾稻共作用地,村集体每年分红6万余元,入股村民每户每年增收千元以上。

  旺产业,做好结合文章,打造公用品牌。为推动江陵农业现代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江陵县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突出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积极推进产业聚集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积极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按照“六统一”(统一组织供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优质储存、统一高质加工、统一品牌营销)标准,发展现代粮食产业,用好“千里江陵”区域公用品牌。一是遴选品种,统一供应,确保良种育好粮。通过开展“千里江陵”水稻品种征集、试种、评比和品鉴等系列活动,并结合江陵稻米生产实际,最终确定虾稻1号、荃优822、荃优607等3个主推品种,2022年每村集中连片种植2000亩以上,全县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达24万亩。二是推广良法,统一标准,确保科学种好粮。积极与中化农业、中农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行播种育苗、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五统一”。三是链接主体,统一收购,确保惠农收好粮。着眼于抱团发展、强强联合,组建由县城发集团牵头,县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成员企业、有关电商企业参与的县优质粮食经营股份有限公司,由县优质粮食经营股份有限公司参照市场价格及周边地区行情,上浮5%-10%的优价统一收购,全县农民增收1700万元。四是合理调配,统一储存,确保专仓储好粮。统筹县域粮食烘干企业和仓储设施,根据水稻种植品种和区域,合理配置烘干、仓储资源。确保优质粮食就近就地专收专储,颗粒归仓、绿色仓储。五是精选工艺,统一加工,确保精品加好粮。统筹调度县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成员企业生产加工产能,精选加工设备,细化加工工艺,统一加工质量标准,保障稻米加工品质。深入挖掘粮食增值潜力,不断提升江陵稻米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健康消费及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六是做强品牌,统一营销,确保优价卖好粮。依托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生态优势和“千里江陵”区域公用品牌的文化底蕴,精心运营“江陵道米”“荆州大米”等品牌,借助各类主流媒体平台宣传推介,逐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稻米附加值。(通讯员 秦开凤 何文平 廖一军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