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由全球新冠疫情引致世界范围经济疲软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什么工作都找不到,而是说他们的初次就业时间拖延,初次就业率降低,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差距显著,以及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以往通常是较低学历人员承担的工作。实证研究发现应届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收入预期被高估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为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大学生就业情况,从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视角来看,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既取决于人才质量,取决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取决于人才市场的公平性即监督机制的健全程度,还取决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程度。因此,大学生的就业不单单是高校的责任,而应当是全社会发力,离不开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协同合作、共同促进。
一、企事业单位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侧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广大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受优绩主义的影响存在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存在学历崇拜的现象,直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再者,就业歧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招聘中。有些岗位存在性别歧视,有些岗位存在地域保护等,诸如此类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作为大学生市场的需求侧,企事业单位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用人观,坚持不唯学历,不唯关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合理合法选人,努力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公平性;坚持合法合规用人,建立健全单位的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招得进人,留得住人。”此外,还应积极主动与高校供给侧对接,及时公布用人信息,释放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信息,防止大学生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就业市场区隔,防止高校供给侧人才质量培养与人才需求侧的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就业难,保障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企事业单位应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科学研究组织规模和人员需求,明确长短期大学生需求总量。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一个“能进能出”、“不能进能出”和“不能出能进”等多样化的就业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比如对一些普通辅助岗位,实行短期合同、兼职或灵活就业的用人制度,即较为彻底的市场化的“能进能出”制度等。
二、高校是大学生人力资本增值的直接主体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人才,是大学生人力资本增值的直接和最关键的主体。随着社会社会进入信息时代,需求侧对人力资源市场也随着时代而快速变化着,而我国高校的招生则带有一定的计划性质,从而导致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方法往往落后于社会需求,容易导致大学生的结构性就业难。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模决定着人力资本市场的供给数量,而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供需匹配度,则是决定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因此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强调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和时代性,应围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紧盯时代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包括知识、技能素质更要包含品德等素质。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仅要有过硬的知识、技能,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民族荣辱感。强调人才培养需求导向的同时,高校应坚持自身特色,与社会需求理性结合,切忌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在做好人才培养根本的同时,高校应强化对大学生的观念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对大学毕业生这批未来的社会从业人员,要进行多方面的就业教育与指导,包括职业知识教育、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
做好就业指导教育,利用现代化手段搭建学校与用人单位双选会线上线下交互平台。“学长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朋辈教育是大学生不可忽视的自我教育方式。高校应选树优秀毕业生为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梳理历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升学信息,给待就业学生提供参考。高校应重视校友会建设,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发挥校友在专业领域相近、母校情感认同的优势,为待就业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及就业信息。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是建立功能齐全的就业指导中心。二是完善就业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将高校毕业生信息与招聘单位信息有机整合的信息交换系统,包括毕业生信息管理、招聘单位信息管理、学生就业指导、学校就业辅助决策、用人单位招聘服务、用人单位信息服务等模块。三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化,包括:就业环节帮助、需求信息提供、政策制度指导、求职技巧指导、职业心理辅导、择业决策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塑造等。四是搞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多方面考核评价,制定科学的就业工作测评体系: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和就业形势的预测;各专业的就业率、就业流向统计;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和就业去向跟踪调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调查。通过上述调查分析,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依据,为学校设置与调整专业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三、政府是调节人力资本市场的核心主体
政府是调节市场,保障市场良性运转的核心力量。人力资源市场概莫能外。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政府首要的职能便是对就业市场的整治和监管,强化对机关事业单位各种招聘行为的规范,同时强化对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用人方面的行为监察,真正消除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不正当行为,通过完善就业法制、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行政管治等手段,营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环境,杜绝就业歧视,保障用人选人的公平性。强化就业市场的法制建设,并要加强对就业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与舆论监督,加强对用人单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大学毕业生千军万马报考公务员而难以走向非公单位和自主创业的重大制约因素。第三,搭建供需双选会等交流平台。政府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者的制度优势,创新供需双选会形式,如联系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与生源地大学生等,拓宽人才市场、改善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高校也应配合各级政府梳理提供大学生信息,协力配合,精准服务,消除供需市场信息机制失灵而导致的市场区隔型就业难。政府应当对就业市场进行比较多的指导、调节和管理,以至直接开拓适合我国大学毕业生资源状况的就业岗位。
市场就业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竞争和双向选择,大学生要靠个人的高素质脱颖而出,获得理想的岗位。为了实现有效的竞争,应当加大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简化就业手续,废除大学生要由政府人事部门认定资格和批准才能获得城市户口的制度,大力促进就业供求信息的沟通,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与就业的各项服务。
此外,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政府应当实行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
四、教育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谋划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根据社会需求,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应将落实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放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首位。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必须真正强化高等院校的责任,促使其理性办学,不能失掉办学特色,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教育规划。教育管理部门应研究和制定长期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战略。在立足辖域人才需求的同时应兼顾国家需要,科学规划包括整体规模、层次、体制和机制等长期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就业等考核制度。压实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制定政策激励高校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大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新人才质量观,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强化对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管理,创建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其内容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有利于促进创业的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职业能力培训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纳入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核心指标。各级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应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优势,牵头搭建大规模、高质量的高校间,校企、校地间的人才市场联盟,织牢多层次、大范围的线上线下就业市场信息平台。
五、家庭就业观与资源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就业意识的萌芽,脱胎于个体的责任感,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成就感的追求,脱胎于家庭的责任感,完全依赖于高校的就业教育是人为的夸大。随着家庭在对子女高等教育进行大投资的同时,对子女就业的期望也会相应提高。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如若仍然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与就业现实在落差时,大学生极容易陷入就业难的处境。因此,家庭既要展望未来,又要立足现实,主动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此外,家庭所具有的社会资本还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郑洁(2004)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毕业生更有可能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以推迟就业而不是直接就业;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求职更有信心,更愿意去企业单位而不是党政机关,期望得到更高的收入。尉建文(2009)调查发现:父母的社会地位对于大学生“入企”意愿影响显著;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父亲教育水平越高,家庭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越高。因此,家庭应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列出社会资源清单,帮助子女有目标地做好大学学习规划和人生规划,为子女就业提供助力。
六、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人力资本提升中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受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而大学生是自身人力资本提升的主体。首先应根据自身优势、劣势及社会需求,制定大学学习规划和人生发展规划,努力锤炼自身综合素质。曾湘泉(2004)研究指出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主要素质有: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李颖等(2005)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有三个维度:一是,内在素质,包括诚实正直、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责任感、主动性、上进心;二是,处理工作能力,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三是,社交领导能力,包括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业精神。就业,即从事一种行业,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获得劳动成果,实现自我价值,既是自我谋生的手段,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又是服务社会的根本路径。同时具有利己利人的双重伦理学价值。学校就业教育不能只强调对于学生自身的价值,还要强调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避免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立德树人是要培养有社会情怀,有国家甚至世界胸怀的建设者。大学生应认清自身价值追求,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主动提升对家庭、对国家,乃至对人类的责任感。
作者:韩雪,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