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实现了外语研究和外语教学服务国家、社会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将中国故事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对接,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体现“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既满足了教育部“金课”建设需求,也迎合了国家课程思政的需求。
确定主题,挖掘和整理中国故事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应确定主题。主题回应国际社会关切,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从新时代的身边人和身边事讲起。基于此理念我们可以简单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全面宣介城市发展的成果,来讲好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故事。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湾区的快速发展、与人民卓越奋斗的故事息息相关,将为回答国际社会“中国人怎样富起来、中国怎样强起来”提供一个重要视角。二是通过重走革命英烈路,来讲好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故事。例如,仅广州的越秀区就聚集了中共三大会址、广州起义纪念馆等30多处红色史迹,通过这些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从根源上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情怀。第三,通过多元展示民间传统的文化,来讲好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故事。粤剧、粤菜、骑楼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间传统技艺,讲好它们背后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和更多海外受众感知中华文明的厚重感、人情味和烟火气,很好地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核心要素
为了便于对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核心要素进行测评,可以根据“文化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张红玲,2018)三个方面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要素。即:情感态度包括自我认知、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国际理解;文化知识包括了解和鉴赏中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文化普遍知识;行为技能包括交流沟通、冲突管理、反思评价。其中,地道的英语表达能力(口语和写作、翻译)、跨文化理解与国际视野是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的三大支柱。
采用混合式思政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培养途径
讲好中国故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重设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运用成果产出导向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对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流程或者教学步骤进行叠加和超越,将中国故事的不同主题与大学英语三类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 有效对接和有机融合。中国故事以“学生课前自学,课堂讨论互动”为主,中国故事内容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课前),实验教师将具体的中国故事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学习平台上进行自学,包括视频观看(watching for speaking)、小组讨论(discussion for presentation)等;线下课堂教学( 课中)进行“翻转”,包括分享、报告、演讲、讨论、表演、评说、辩论、研讨、示范等各种形式的“翻转”,教师要通过解析教学内容和语言重点、难点,为学生有效的语言输出提供支撑;课后除了实验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评价外,学生也要对学习内容进行自评、互评,或者按照要求完成档案袋的撰写等。由此形成线下驱动(课前)、线上促成(课中)、线下评价(课后)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超越时空和现实的学习共同体。
搭建线上学习平台
建设一个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内容导向的网络学习平台,并以此为依托,进行辅助教学、分享教学资源和成果,使学生在课后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复习、讨论,而所有的课程教案、参考资料、作业等均能在平台上实现上传和下载。学习平台实现了信息互通、成果互享,既方便了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中国故事”,也方便了教师使用、改造网上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结语:以培养湾区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为抓手,外语课堂教学为途径,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积极探索外语课程思政新模式,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所需要的语言、文化、情感和能力。(唐长江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