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基于红色精神传承推动乡村振兴创新初探

时间:2022-09-13 14:38:04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摘要: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红色文化精神。分布在我国各个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精神,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隐形优势资源。挖掘乡村红色文化精神宝藏,助力乡村转型振兴,成员到沈阳市高坎村、盘锦市曾家村、朝阳市下营子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并发放调查问卷。基于调查结果发现,各地运用蕴含丰富的精神文化建成了吸引外来游客的特色景观广场并发展特色产业增收。但是各地仍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差,人才大量流失,收入低下等问题。在后续的发展中,我们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乡村资源,建设规划新农村房屋建筑;出生于农村又在城市里学习和工作过年轻人正是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经济与外部市场。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夯实乡村红色文化根基,充分激活乡村的生命力让中国乡村深度振兴而不是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中。

  关键字:红色文化;精神宝藏;激活;生力军;深度振兴

  一、调研背景

  (一)调研目的

  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深刻领会感悟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等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乡村振兴是党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行动。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深入学习了解乡村红色文化精神,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建筑为载体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助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用专业知识积极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调研选址

  智建筑梦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多次调研讨论选择了沈阳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纪念毛主席视察高坎并教育后人,永远怀念在解放建设高坎中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在毛主席视察过的电井工地建起的213纪念馆和高坎村南村。盘锦市大洼区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旁有古渔雁民间故事、上口子高跷秧歌等民俗文化的曾家村。以及位于建平腹地,凌河支流蹦河左岸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阵祭祀活动的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一起探索美丽乡村的概念助力乡村振兴。

  (三)调研方法

  1.  策划协调

  与实践地点村委会联系、进行调查,了解服务需求,确定服务项目,设计总体方案,组织培训,落实物品准备责任。同时,发挥我校建筑学专业优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2. 理论学习

  设计宣传展板,动员同学们搜集关于“三下乡”的资料,了解三下乡的目的与意义。 了解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有关政策并对村民进行大力宣传。召开交流会、让同学们加强思想交流,促进共同进步,准备出发仪式。

图为实践团宣传海报图

  二、理论依据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今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到2022年的最后一年,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从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村庄减少了11017个,平均下来每天减少160个村庄,其根本原因是乡村难以容身缺乏产业,缺乏就业,环境太差,人才大量流失。现存的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分布在我国各个乡村地区,是乡村振兴中的特色优势资源可以为乡村振兴赋新能,利用红色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深度振兴。【1】

图为实践团乡村振兴建设设计图

  三、实践初探

  (一)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沈阳高坎篇

  主队的活动地点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高坎南村。1958年2月13日,毛主席来到了高坎,在地方干部的陪同下,先后查看了社里的马棚和正在施工的电井工地。毛主席对电井非常重视,问了许多问题,称赞高坎是“水利化加电气化”。高坎人民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兴建了二·一三纪念广场和纪念馆。

图为实践团活动留影

  1. 学习党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

  团队成员来到高坎南村,于7月1日进行实地调研,当日团队成员跟随高坎南村党支部书记到高坎南村二·一三纪念馆进行党史学习。策划高坎村红色文化活力传承活动,从共同缔造美丽乡村视角出发,发现乡愁,思考乡域。

图为实践团学习党史

  2. 入户走访调查,找寻精神文明载体

  下午成员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对乡村文化内容和载体进行调查。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学习党史并将其转化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保护乡村的文化底蕴,更是促进村庄转型的好方法。【2】

图为实践团入户走访调查

  3. 集思广益改造,促进乡村振兴

  对乡村原有建筑进行保护与改造,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环境,解决乡村的卫生脏乱差和安全隐患问题。发展特色产业是构建富裕和谐新农村的基本保证。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运用建筑学专业知识对村落的改造和保护提出建议—打造山湾农庄民宿。

图为山湾农庄建设创意图

  (二)“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盘锦曾家村篇

  曾家村以水稻种植为主产业,积极开展“村富、民强、环境美”活动,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村内已形成了浓厚的“以富促美、以美促富”的良好氛围,并把培育环保、向上的村民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认真培养维护环境的好村民,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集合前在曾家村的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了深入学习。【3】

图为曾家党史文化宣传站学习

  1. 助力乡村建设,志愿房屋排查

  7月10日第一小分队赴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田曾家村。该村的原有建筑大多是七八十年代以前建造的房屋,已接近或超过其设计使用年限。受当时经济、技术、材料等因素制约,现已超过使用期限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概率较大,并且数量巨大,可能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及财产安全。为了有效利用既有房屋,确保房屋的使用安全,团队成员对农村的老房、危房进行全面的房屋安全排查志愿工作,团队成员运用专业知识对房屋进行分类登记,帮助当地村支部完成300余户的整村房屋排查。

图为房屋排查

  2. 调研特色产业:“碱地柿子”成为农业新名片

  7月15日团队成员来到曾家村当地的碱地柿子农业大棚,这种碱地柿子鲜甜多汁,是经过多次试验苦心培育的新品种。成员帮助村民进行宣传推广,为产品包装进行设计;新一批幼苗发芽时成员到大棚内帮助村民进行培土施肥,对发芽率进行记录观测。

图为实践留影

  3. 保护濒危动物,宣传美丽鹤乡

  黑嘴鸥夏羽头部为黑色,眼部上下有新月形白斑,腿部呈红色。绝美的红海滩盐蒿地是黑嘴鸥的最爱,它主要栖息于沿海滩涂、沼泽及河口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多出入于开阔的海边盐蒿地和沼泽地上。主要以甲壳类、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尤其爱吃螃蟹。团队成员来到红海滩进行公益科普,并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为家乡拍摄宣传视频。

图为成员在红海滩志愿宣传

  4. 防洪巡堤护坝,贡献青春力量

  7月28至30日,盘锦市辽河支游绕阳河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团队成员积极报名了防洪志愿者,每天清晨4点多就起床洗漱,去指定地点集合乘车,负责巡查堤顶、坡、脚、平台和堤防工程背水侧,定时观察离堤脚较远的积水潭坑、洼地、渊塘、建筑物、排水渠道以及菜园地等等。沿着父辈们巡堤的道路,踩出新时代新青年的足迹。

图为成员防洪巡坝

  (三)“党音传万户”助力“乡村振兴”—朝阳建平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聂耳跟随救国会联络副官高鹏发放慰问品,发放到三营时,新任营长刘凤梧指挥官兵唱起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军歌《义勇军誓词歌》,聂耳听后尤为震撼,起身问战士:“你唱的是什么歌?”战士就把所唱的歌词歌谱给了聂耳。义勇军浴血抗日的战斗风采,将士们高唱《义勇军誓词歌》奋勇杀敌的场面深深震撼了聂耳。【4】

实践团活动留影

  1. 白山黑水唱英雄,国歌重要发源地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第二小分队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下营子村—国歌的重要发源地进行实践调研。人无精神则不立,无精神则不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实践团成员在村支部学习

  2. 志愿我担当,新风心奉献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书记进行交流学习,详细了解了下营子村村庄未来发展规划,并在文明实践站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志愿服务包括文明宣传、村务协助等。当好党史的宣传员、人民的服务员、政务的执行员。

图为实践团成员村务协助

  3. 凝心聚力学党史、砥砺前行强党性

  团队成员开展线上党史学习课,史可“鉴今”,读史可“坚志”,读史可“自强”,读史可“励行”。我们以学党史深化悟思想,以悟思想促进办实事,以办实事推动开新局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成员开展线上党课

  4. 同心防疫,抗击病毒

  乌鲁木齐市无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例其中沙依巴克区4例。静态管理后新疆的团队成员报名防疫志愿者,入户对小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万众一心,心手相牵,疫情终会过去。

  四、调研分析

    (一)调研问题探讨

  自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一直有一种声音:农村的劳动力都进城务工了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大多数农村慢慢就会自然消亡。为什么还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振兴一个没有人的乡村呢?不得不说,这也反映了一部分现实:一方面中国的村落数量的确在急剧减少。中国正在消失的村庄已经成为许多媒体公共话题。另一方面从GDP占比来看2021年中国第一产业GDP占比只有7.3%。而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达到39.4%和53.3%。农、林、牧、渔的产值比重不断降低,工业和服务业创造了国民经济的大部分产值。何况现在农村基本已经很难看到年轻人,他们要么考入大学进了城,要么进城务工,做外卖员、快递哥。那如果等农村人口全部进入城市,一个没人的农村还会有农村问题吗?还有必要去振兴吗?

  我们认为工业和服务业决定了人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而农业则直接决定了人能不能存活,城市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农村大后方的贡献和稳定,农民工、流水线、快递员、城里吃的粮食果蔬都是过去几十年里农村对城市的资源输送。如果失去了乡村的人口和资源,哺育中国庞大经济体只会成为无根浮萍。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目前很多城市也越建越大,城市就业难、租房贵、交通堵、人口承载量不断超负荷,结果通勤时间动辄一小时起步,时间成本极高,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很多打工人依然待在城市呢?根本原因是乡村难以容身缺乏产业,缺乏就业,环境太差,没有年轻人在农村能够留得住。所以大城市病的治理,只靠扩建是没用的,一个能够提供舒适居住和就业环境的乡村才是解决大城市病,容纳几亿人口生活的根本之策。这也是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一)调研结果分析

  以盘锦市大洼区曾家村为例:

  根据本次对农村居民综合调查发现:村中男性居民占56%;女性村民占44%。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7份。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目前村庄居民男女比例均衡。

  根据本次对农村居民综合调查发现:当地村民认为当代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有几大方面,其中认为村中年轻人流失的占37.2%;村中设施落后占27.9%;收入低下占18.7%;村中基础设施落后占16.2%。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7份。其中村中认为年轻人流失占比最高为37.2%,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目前村庄留住外出上学的年轻人极为重要,应该尽快出台政策使得年轻人愿意反哺家乡农村。

  通过对农村居民综合调查发现:村中受过小学教育的居民占7.3%;受过中学教育的居民占33.3%;受过高中学教育的居民占43.2%;受过大学教育的居民占18.7%;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居民占1.1%。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7份。其中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居民占92.7%,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目前村庄居民以受教育水平较高。

  通过对农村居民综合调查发现:村中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家庭占25%;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500-4000元的家庭占19%;家庭平均月收入在4000-7000元的家庭占59%;家庭平均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的家庭占3%。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7份。其中家庭平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家庭占44%,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目前村庄仍有一大部分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根据本次对村中年轻人的调研发现:为什么现在村中出现的打工人都留在了城市,其中认为村中环境太差的居民占41.4%;认为村中缺乏就业居民占37.8%;认为村中缺乏产业的居民占20.8%。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7份。其中认为村中环境太差和缺乏就业占了大多数为78.9%,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现代乡村应该改造乡村环境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政策,为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为年轻人提供工作岗位。

  通过对农村居民综合调查发现:村中希望进行农村教育改造的居民占44.05%;希望进行农村医疗改造的居民占27.38%;希望进行农村产业结构改造的居民占27.9%;希望进行农村环境改造的居民占9.52%;希望进行农村建筑改造的居民占4.76%。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7份。

  根据本次对农村居民综合调查发现:本次调查我们问当地村民希望发展旅游业,当地村民大部分回答的都是希望有的居民尝试过农家乐等方式但是都是因为村庄曝光度不够导致了创业失败,当地认为乡村旅游业缓慢有以下几个方面,认为缺少年轻劳动力的的居民占37.3%;认为当地村庄基础设施查的的居民占25.3%;认为缺少当地政府扶持的占24.5%;认为缺少正确的战略的居民占8.7%;认为当地没有特色产业的占4.2%。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7份。

  根据本次对农村居民综合调查发现:村中认为引进人才是振兴关键的居民占30%;认为留人才是振兴关键的居民占50%;认为都关键的居民占2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下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留住人才,这是乡村振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7份。

  (二)振兴成果总结

  1.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业振兴,而农业振兴的法宝则是特色产业。打好特色农业发展这张牌重点是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根据资料显示盘锦水稻、芦苇、河蟹、棚菜、畜禽等盘锦特色农产品,既是盘锦的农业资源优势,又是盘锦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其中,盘锦大米、盘锦河蟹、河豚、泥鳅、碱地柿子5种农产品已被批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育打造盘锦大米、碱地柿子、盘锦河蟹等特色农产品逐步推进“一村一品”向“多村一品、一乡一业”拓展,实现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使村庄通过特色产业完成自给自足,实现有人来、有货卖、有钱赚的目标。【6】

  2. 传承红色精神,促进村庄转型

  农村并不天然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乡村建得好甚至还能刺激新的经济产业,吸引年轻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回流。近几年越来越兴起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乡间度假其实就是乡村振兴带起来的新产业。城市景观大同小异,乡村美景各有其美,传承红色精神,齐心打造特色旅游乡村。从调研结果可以得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收入增加,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以前以种植粮食贩卖为收入,基本上自给自足完全没有一点的储存。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方式增多了。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农产业,积极呼吁农民开展副业以增加收入。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GDP上去了,生活更幸福了。并且在乡村产业的发展下许多外出的农民工也愿回家来发展,留守儿童减少了。

  3. 改变乡村固有观念

  乡村教育加大普及让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教育城乡观念逐渐消失。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医保卡可以报销各类医疗费、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每月领取的社保完全同等、国家为建卡家庭提供资金修建房屋……将资金、人才、市场机制导入农村,盘活乡村特色资源充分激活乡村生命力,让中国的乡村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曾家村不能代表中国所有村庄但它却展示了城市反哺乡村的成效。在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农村一直扮演着向城市输送资源和劳动力角色自身却未得到太大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就是贫瘠之地,在欧美许多城市家庭都更愿意住在宽敞自然乡村。只要开发得当会比城市更宜居,就像在共同富裕示范区许多农村生活条件已经跟城市相当甚至比一些五线城市还好。

  4.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经过我们本次的调研问了当地村民很多问题,其中大部分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村中缺少年轻的劳动力,村中大部分的年轻人在外出学习之后都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来发展,都选择了去大城市打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家乡没有条件无法创造自己的价值,乡村振兴的当下之急就是改造乡村模式,乡村在实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的帮助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样需要高校智库和企业资源多方面联动,并且乡村应该积极探索当地的特色,不应该固守思维一成不变,这样才能使村里面外出学习的大学生反哺自己的家乡,成为良性循环。有人来我们有钱赚才能盘活乡村的特色资源。

图为乡村旧貌

  五、调研启示及建议

  (一)实践启示

  在十九大报告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五条基本的要求,一条是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道路。这既是农村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指标。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优势资源,它的保护和科学地开发,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的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风文明的形成;农村的良好管理和最后全面的人民的幸福将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从横向上看,可以推动农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发展,使农村文化的内涵和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资源,由于其具有的深厚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以及其在我国的独特性质和社会地位,因此,它能够被我国民众广泛接受和认同;促进农村的发展。红色文化的资源可以为乡村全面深度振兴提供有力的助力。一方面,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展农村红色文化旅游与休闲产业可以促进农村老、少、边地区的就业;其中,以“红色”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可以引领“绿色、和谐、可持续”的农村环境;红色文化中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农村文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红色文化史上关于党的基层建设、政府治理和群众动员的先进经验,可以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方法论指导;此外,只有有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才能最终实现农村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深度振兴。因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促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价值,与一般文化资源相比,更有利于乡村振兴的高质量推进和深度有效发展。因此,要有效促进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保护红色文化资源。【5】

  (二)实践活动方案建议

  1.  传承为本夯实乡村红色文化根基

  要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要切实保护和传承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夯实乡村红色文化基础。目前,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把精力投入红色文化资源本身,而是过于急功近利,急于通过红色文化获取经济利益,忽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深度挖掘。主要表现是,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充分融入农村生活和生产;他们没有充分把握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价值,只是单纯关注红色文化的经济建设价值;未能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需要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入手,循序渐进。

  2. 巩固红色文化基础;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一方面,在农村建设中,要重点保护当地原有的红色文化基地,建设和发展更多红色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文化基地。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管理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红色文化基地的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建立健全地方红色文化基地开发利用体系,实现有效保护、适度开发和科学利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红色文化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保护红色文化基地的基础上,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内在的精神教育价值和方法论指导价值,大力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良好传承,为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农村经济生态和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比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定期对农村基层队伍开展红色革命文化精神教育,大力宣传推广当地群众的红色精神和革命素质,提高群众的红色文化素养。做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才能为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全面深度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思想前提。

  3. 科学开发赋予乡村振兴红色动能

  要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乡村建设。当前,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未能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导致方法单一、观念陈旧、效果甚微、资源搁置等问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千村一面”现象。因此,要在当前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就必须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充分整合乡村振兴各方面红色文化资源,根据乡村特色和红色文化内容,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7】

  4.  合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首先,要把红色文化与农村生活和生产活动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深入挖掘农村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将红色文化所体现和倡导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融入农村日常生产、教育、文化娱乐活动中。推动农村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农村红色文化氛围,提高群众的红色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将红色文化充分融入乡村产业振兴、生态建设、基层治理、乡村作风文明建设、精神教育等方面,努力探索和发挥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全方位价值。创新宣传发展方式,形成乡村特色,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的多元化组合模式:探索“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旅游”等特色多元乡村振兴模式,突破传统单一融合模式,打造乡村特色红色文创品牌。同时积极利用现代媒体渠道宣传当地红色文化特色产业,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最后,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团队,对于提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效率将有很大帮助。在乡村振兴中,要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相关素养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积极引进人才引导乡村振兴,准确把握和有效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定位。

  (三)结语及展望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农村特有的优势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乡村振兴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时代主旋律也具有重要意义。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整合对于农村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妍伶,付瑶,于昊天,刘璐,甘艳,金欣阳)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报.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赋新能.2021-11-26.

  【2】刘宇祥.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2016-03-20.

  【3】农民日报.盘锦农业—中国“好生态”.2019-09-20.

  【4】口述,萨苏安然 撰文 何玉新,天津日报.我历史著作中的东北义勇军抗日战争进行曲.2015-07-23.

  【5】百度百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08-22.

  【6】乡村振兴“盘锦模式”带给农业哪些启示.

  【7】胡雪梅.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赋新能.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