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高校的专业课程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形成了许多具有原创性和借鉴意义的教育思想与举措。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历史经验,能使我们从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将党史学习教育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在实践新征程上奋力开创新时代课程思政工作新局面。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主要特征。
一是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建设新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广大知识分子适应国家建设工作的需要。一方面是在教学内容上,课程努力肃清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提升思想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是在教学方法上,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探索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努力改造解放前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1950年代初,北京各高校组织了文学、历史、哲学、法律、政治、经济、教育等课改研究小组,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使大学教育密切配合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1960年代初,在上海的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提炼了“两典一笔”的教学理念。其中“两典”是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外古典名著;“一笔”是指文科学生要练好“笔力”的基本功。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做到“心红、眼亮、手巧、足勤”,走“两典一笔”的“杂家”道路,为建设人民的新闻教育事业培养专业人才。
二是使理论教学密切联系实践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探索积累了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宝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既是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生对于国情的现实体认,是高校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招”。1962年,时任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清华大学是怎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介绍了学校如何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中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加强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我们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了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央美术馆的设计,并进行了大剧院的设计。学生们说,我们的毕业设计要永远屹立在祖国的土地上!”1965年,北京17所高等工科院校的一万多名应届毕业生,在全国各地近400个厂矿单位进行了“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他们完成了数以千计的设计和研究项目,在思想上和业务上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学生们的毕业设计成果,也推动了所在厂矿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三是探索编写适用于我国高校教学的专业教材。教材是高校立德树人、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教育战线就开始编写我国自主教材的探索与实践。1956年,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和有关部门组织全国著名学者和教师编写高等学校各类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编成以后,高等学校各类专业的大部分基础课、基础技术课和部分专业课,就有比较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和切合中国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如当时的新编农业教材在作物栽培技术的部分,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每个章节中都贯彻了党的方针政策,既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又有党中央关于农业工作的指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二级教授齐登科是中国解剖学会发起人之一。上世纪20年代,齐登科在河北大学医学系就读期间就立志毕业后要建立中国人的解剖数据资料。他在1960年代初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解剖学主任期间,带领教学团队编写了《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及适合临床不同学科使用的多种解剖学教材,扭转了中国解剖学教学依赖外文教材的局面。
回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专业教育,“教书又育人”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各类专业课程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培养了一大批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这一时期高校专业课教学的丰富实践充分表明,一方面各学科的专业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挖掘的“富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志趣,强化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是专业教学中内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实践凝练形成的教育思想和举措为我们在实践新征程上,在“大思政课”格局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智慧与奋进力量。
(复旦大学李琲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