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近年来,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坚持党建引领“融”进去,通过打造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人才孵化、乡村治理、数字赋能五大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火”起来。
通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好经验。马甲镇做好村级带头人培养、引导工作,统筹各项党建项目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全面推行“同心圆”区域化党建工作,并不断完善党建网格化,探索党建网格与综治网格等网格多网合一,以“网格支部书记+网格长”的方式,不断完善治理体系,落实网格管理责任,提高基层综合治理能力。
同时,强化落实“党建+”服务,进一步完善各村现有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整合属地医疗、商超、养老、教育等优势资源,围绕“1+6+X”目标,拟投入300万元,依托洋坑村、永安村、蔡内村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个集开放、集约、共享为一体的“党建+”邻里中心,为3个村近7000人提供特色便民服务。
乡村振兴正当时,产业发展是关键。马甲镇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行“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蝴蝶兰、红掌、发财树、多肉植物等特色产业,每年增加村财收入30万元,相关做法入选《福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选编》。
在工业支撑方面,持续提升大厅埔工业园区、新前工业园区基础配套工程建设水平与日常管理服务,进一步提升项目承载力和招商吸聚力。支持鼓励本地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发展电商贸易,拓宽营销渠道,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家,形成纺织鞋服、建筑业、制造业等主要产业,产值达到9.57亿元。各村农民到大小工业企业就业超1万人,每月增加当地居民收入超5000元。
引进和挖掘联亨文旅休闲山庄、传统古民居、畲族文化等旅游项目,整合凤栖杜氏家风家训,建设家风家训馆、家风文化主题公园,打造“红色氧吧”线下实践点;挖掘红色教育、革命老区、泉榕古道等资源,进行打包推介、整体开发;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杏川村体育中心、洛江区马甲镇科技分馆项目;优化提升仙公山、海丝野生动物世界景区配套设施……一系列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举措,是马甲镇近年来加快建设旅游强镇的成效显现。除了强基赋能外,人才孵化也是该镇重点聚焦的一大工作。
“我们通过创新村民组长考评机制,将政策宣传贯彻、矛盾纠纷调解、社情民情收集等纳入考评内容,实行每月量化考评、定期积分排名、年终表彰奖励,有效调动村民组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村民组长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认真履职尽责,使得村民组长成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得力‘领头人’。”马甲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培育实用人才,马甲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围绕蝴蝶兰种植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培育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花卉种植业能手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农村科技实用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人才引进也是关键。马甲镇通过购买社工服务、鼓励村干部参加社工培训考试,引进专业社工队伍参与乡村治理,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为村级发展带来好点子、注入新动能。目前马甲共有高层次人才共50名,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作为福建省首个引进央企开展城镇秩序维护服务的乡镇,马甲镇过购买服务方式,由保利物业引入190余名专职公共秩序维护人员,提供镇区、农贸市场、工业园区秩序维护服务,将全镇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公厕管护、工业园区管理、农贸市场管理、城镇秩序维护、市政养护、河道保洁、水库管养等公共服务项目捆绑发包,由物业公司承接提供全域化公共服务,创新打造乡村治理平台,凝聚振兴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马甲镇结合马甲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要,推进马甲镇乡村振兴产业数字服务中心建设,搭建品牌推广、产品营销平台,引进电商平台、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实现“线下实体+线上平台”销售的深入融合,打响马甲镇农特产品品牌,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杜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