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入汛以来,全国各地区多次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强降雨导致多地出现严重内涝。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百座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内涝影响,且受灾范围广。极端天气频发给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水系统管理的思路或理念,与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等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当城市中有多余的排不掉的水时,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对其进行吸收、保存,待雨水排掉后再进行释放,对于缓解城市内涝、降低内涝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既要协调空间上的布局,又要贯穿于各项目建设的全周期,因此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规划。
同时,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展开和深入,海绵城市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的一部分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国土空间环境韧性发挥中要作用。一方面,海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统领,涉及供水、排水、污水、洪涝、竖向、园林绿地等诸多专项领域,是实现城市水系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海绵城市规划需依托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立足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和方向,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统筹各项管控指标,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因此,在编制海绵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目前海绵城市规划主要由各试点城市单独编制,而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海绵城市规划也需要自上而下的传导体系,从而便于统筹推进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完善顶层设计。
(2)衔接规划一张蓝图。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管控指标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体系,落实或补充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将海绵城市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地块,为规划审批提供依据。
(3)落实规划法定效力。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尚未完全建立,同时海绵专项规划又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在海绵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法规制度,推动依法依规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4)对标先进规划理念。经过多年的摸索和试点,解决城市内涝等水问题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发展。在传统的“渗、滞、蓄、净、用、排”基础上,充分发挥流域生态本底的调蓄和排洪能力,通过系统性规划设计,进行全域范围内的联排联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跨行政区联合规划。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中,海绵城市规划将成为淬炼城市经脉的火焰,打通国土空间韧性的“任督二脉”。(朱健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