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农家书屋在引领风尚、教育民众、服务农业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农家书屋却成摆设,乡村“文化粮仓”成为空谈。笔者认为,农家书屋关起门来“睡大觉”的现象要不得,要让农家书屋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让书屋成为村民阅读的“文化驿站”。
农家书屋要接地气,要让群众自己“点单”。农家书屋作为群众的精神粮仓,最主要的还是要弄清楚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上、追求标准化。要从“送什么书看什么书”转变到“看什么书送什么书”,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走村入户的形式,在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在建党百年之际,更要注重补充党的理论著作和主题出版物,切实推动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坚定农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要注意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青少年学生的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读物,将老年人和青少年学生吸引到农家书屋阅读学习、开展活动。
农家书屋要聚人气,要有专人长期“接待”。农家书屋能否长期有效运行,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长效管理机制。要解决“有人管”的问题,村干部要切实履行职责,杜绝“重建轻管”现象;建立健全农家书屋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要在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群众中,招募志愿者,提高参与度。要解决“管什么”的问题,针对书籍分类查找、借阅登记、卫生情况等,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要对农家书屋管理员开展全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工作积极性。要解决“怎么管”的问题,镇村两级要每年预算管理经费,在村级集体经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管理的费用,同时要善于整合村民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等资源,尽量节约成本,提高书屋利用率和综合效率。
农家书屋要有活力,要学会搭建便民“舞台”。要提高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农家书屋有活力,需要在强化农家书屋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时间等方面有所创新。要以农家书屋为阵地,根据农村季节变化、群众爱好,适时举办农业生产、农村文化生活等知识专题讲座,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的“精神粮仓”和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要提高服务功能,通过农家书屋+便民服务等形式,增加农家书屋的实效功能,让村民有需要,都往农家书屋跑。要把农家书屋作为提振群众精气神的阵地,通过定期宣传好人好事活动、宣传具有教育意义的奋斗故事等,把农家书屋作为提升群众素质和干事创业的“文化驿站”。( 江西会昌,刘德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