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湘琪(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公体教研室副主任);彭亮(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人才健康中国行动基金理事长、四川省体育健身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胡英姝(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讲师);马志立(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9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表示,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至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我国《“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早于2016 年就明确提出“在促进健康、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推动形成体医结合、发挥全民科学健身积极作用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随后 2017 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和 2019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也都强调以“体医融合”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此外,“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也在二十大报告中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时强调。可见,“体医融合”在防治老年人身心疾病、促进健康老龄化进程中大有所为,且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的价值意涵。“体医融合”是体育学科提供手段和方法,医学学科提供思路和路径,用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归纳总结常用运动方法,是体育与医疗卫生的互为补充和促进,是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健康促进方式,让患者和普通大众都可以受益。不可否认,医学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并未因此而降低,甚至不降反增。而“体医融合”的治未病理念和预防康复在当今医、体、养、健融合发展的潮流中却渐成主流。这是基于“体医融合”不仅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个性化的身体机能恢复训练、精细化、针对性的慢性病干预运动处方,为老年人节省治疗费用、固本强身、增强生活信心,最大程度地减缓老人生理机能退化的速度,同时,还能有效干预和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患者,有助于延缓老年人健康衰退不断加剧的风险。它在理念上融入了不是“帮老人做”而是“教老人做”,不是“限制老人外出”而是“鼓励老人外出”的“自立”理念,通过参与活动,让老年人在健康理念和生活习惯上逐步转变,在有质量的生活中释放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
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服务初具雏形。当前,虽然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服务属于起步阶段,但随着近年来各地区的大力探索创新,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其发展模式雏形初现。目前,已形成的模式主要包括基于社区开展体医融合促进老龄化的经典模式、基于医院开展体医融合的医生诊疗模式及基于多部门开展体医融合的协同参与模式。一是基于社区的体医一体化的典型模式。以亚健康、慢病人群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健身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健身教练等资源,为居民患者提供健康咨询、检查、防病、保健、诊疗等服务,同时协调各运动场所在社区内的各方力量进行保障;二是基于医院开展体医融合的医生诊疗模式。以不同疾病群体为主,在医院,通过专业医生诊疗与康复团队对患者进行治疗与康复,以医疗为主,运动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予以辅助,实施体医融合干预;三是体医融合采取多部门协同参与的模式。以健康、亚健康、运动损伤及常见慢性病等各类人群为主,多部门、多主体、多组织、多方法、多路径、多维度交叉偶联协同健康干预。
尽管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服务已现雏形,但遗憾的是,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科学的、标准化的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服务体系,这使得相关的体医健康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且作为体医融合实施的主要手段,目前的运动处方在运动安全性、有效性、持续性等各个方面都无法做到客观公正评价,因为无论是处方实施的科学性、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干预人群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些都影响了评价体医融合效果的可信度。其次,目前我国尚缺乏智慧化的体医融合综合服务平台,这使得体医融合相关工作的落实没有具体抓手,无法真正发挥体医融合的综合服务效能,老年人运动健身信息与医疗信息无法实现整合,健康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无法追踪老年人的健康数据,从而不能准确评估个体的不同特征,不能个性化地采取干预措施。此外,研究发现,我国社区体医健康服务模式的管理运行能力普遍较弱,社区普遍的健康服务,包括社区体医健康服务,都还没有真正实现智能化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有模块化的管理系统,但是智能化程度比较低,没有针对体医健康服务的模块设置在功能种类上,因此,对居民健康数据的系统化、精细化处理及动态监测是很难实现的。
健全体医融合制度,为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的落地提供更多政策保障。
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医融合制度,加强制度保障,可通过加强新修订的《体育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医融合制度,强化制度保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对现行各类由财政支出安排的养老服务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职能部门购买老年人体医融合服务的标准,制定职能部门购买老年人体医融合服务的指导目录;通过将老年人体医融合服务均衡发展融入相关职能部门体系,加强整体性治理,把老年人体医融合服务纳入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政策中,形成不同职能部门之间老年人体医融合服务多元协同、和谐共治的整体性治理格局;通过将老年人体医融合服务纳入养老服务和健康老龄化的大盘中,获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根据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以及城市流动老年人口的特点,精准识别不同层次老年人体医融合服务需求,设计个性化方案,实现分层次供给。
完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为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多路径选择。当前,我国存在多种体医融合模式雏形,可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客观实践现实需求,鼓励多种模式互补并存,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多方法、多路径的健康供给服务。基于多种体医融合模式来源于地方存在差异性,各地区可根据所在地的政策、经济状况、社会资源、公共体育服务现实、医疗机构实力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探索体医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健康老龄化工作。因此,建议通过以社区为主的体医融合模式,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强身健体,愉心益智,偏向于健康促进的非医疗干预;通过以医院为主的体医融合模式,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偏重治病救人的医疗干预;通过利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构建线上线下基础疾病防治与高质量生活咨询干预一体化模式;通过以多部门参与的体医融合模式,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加强培育的扶持力度,从体育与医疗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为着力点,辩证把握体医融合发展的普遍规律,促进体育、医疗、宣传、教育等多部门、多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同配合、互利共赢。
加快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标准体系可以遵循服务业组织的标准体系结构原则来建构:一是从业人员执业准入规范,从不同等级的从业人员类别、基本要求、专业技能要求、专业知识要求、执业资格要求等层面进行严格的把控规范;二是运动处方的技术要求和规范,针对不同的诊疗对象能够科学合理制定;三是运动处方的制定与执行流程规范,从问诊、医学基础监测、体质监测、运动测试、风险评估、处方制定、运动计划制定、跟踪随访到运动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服务流程,都需要规范执行;四是场地规范设置,根据目前实践的主要模式,对机构场所、社会健身机构、社区卫生机构、医院康复机构中符合服务所需的硬件条件、检测及运动仪器设备、场地环境等方面的人员配置进行考虑,对同一级别的人员,按照不同机构级别作出统一规定;五是效果评价,通过对鉴定服务、诊疗效果等主客观指标的科学测定,促进服务和技术能力的不断优化和提高。
加快体医融合智慧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以新兴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集体质健康监控、运动风险评估、医疗健康、养老于一体的智慧化体医融合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通过汇聚体育专家、流行病学专家、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家,整合全民健身数据和医疗健康数据,深入分析运动与运动健康的关系,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的运动处方库,科学选择运动与健康的评价方法,建立健康评价与干预的理论框架,为开展体医融合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通过研发基于“医疗物联网”移动计算技术的老年人生活健康状态电子监控系统,建立可动态调整的智慧健康养老机制, 重点关注健康干预方案推荐和风险预警,有效干预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通过搭建互联互通的智慧体医融合健康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打破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壁垒”,建立老年群体健康信息基础数据信息库,实现数据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与互联互通。同时,整合平台辐射范围内的养老服务资源,广泛引入各类服务资源,及时、精准对接老龄人口健康需求。
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以“体医融合”治未病理念,也将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进程,持续推动体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落地,相信健康老龄化“跑赢”人口老龄化一定指日可待。
【本文是2018年度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科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8RW02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