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既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也是一个领导方法问题。认真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价值观重塑、作风重塑、形象重塑。从理论源头、历史的维度和实践的要求,经受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洗礼,深扎了走群众路线的思想根子,更加增强贯彻走群众路线的坚定性自觉性。
贯彻群众路线需要高度理论自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必须从理论源头探寻本质,从历史视角把握规律要求,架起理论连接实践的桥梁,打通理论通往实践的道路,切实以理论的至诚至信,确保行动的自觉自愿。一是弄清一个理论渊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进步发展的客观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渊源,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思践悟,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思想和观点的认知认同,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种在心里、活在心中。二是把握一条思想红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萌芽于建党初期,提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后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一刻都不能忘,群众观点一刻也不能丢。自觉做到常怀为民之心、常做务实之事、常修清廉之德,交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合格答卷。
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清醒正视问题。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在贯彻群众路线上,一些部门和同志仍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些倾向需要引起警惕:一是“轻看”群众的问题。这是对群众的态度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敬畏群众、平等对待群众,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有的官不大僚不小,只看上层、不看基层,求全责备、指手划脚,指示多指导少、检查多帮带少。二是“远离”群众的问题。这是对群众的立场问题。主要表现在调查研究的务实作风有差距,深入基层、沉到一线“解剖麻雀”不够,有的“宅”在机关不接地气,有的下了基层也是“猫”在房间不察实情,“浮”在面上不掌握民心民意,有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大吃一惊。三是“漠视”群众的问题。这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系基层、关爱群众不够,有的存在“走群众路线是对群众恩赐”的观念,对自己的事“琢磨”得多,追求位子越高越好、房子越大越好、车子越高档越好,而对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不主动、关注不够,不上心、专注不够,推诿扯皮,表态调门高、落实力度小。四是“折腾”群众的问题。这是对群众的方法问题。主要表现在决策“拍脑袋”、筹划想当然,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在意,只求上面能挂号、不管基层要不要。
贯彻群众路线务必进入工作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群众观点是共产党人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它是一种根本指导,必须作为思想理念来遵循。我们的每项工作,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只有与实际贴得越紧、与群众靠得越近,工作的方向才越对头,建设的成效才越明显。必须确立为群众解难的指导。我们的工作不只是来教育人的,更是服务人的,更要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党委政府的“大事”来抓,把基层解决不了的“难事”当做“家事”来办,多做稳人心暖民心、提高“舒适度”的好事实事。必须确立靠群众发展的指导。以基层群众为镜,拜基层群众为师,掌握民情、回应民意、汇聚民智,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决策办事前看一看、问一问,是否站在基层的立场上,是不是代表群众的利益,我们必须放下架子、下移重心、平实行事,多交基层朋友,牵手群众、尊重群众,真心交流、真诚相依,增强平等感、强化亲切感;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进群众中间掌握实情,找准制约发展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多从一线群众中找对策、寻良策,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同担一份责任,让群众的意见愿望及时反映、思想困惑实时疏导、困难需求跟上解决,真正以贯彻群众路线的新成效,以担当肩负使命,以实干成就事业,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安源区高坑镇黄英 周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