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 > 正文

以更大文化自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时间:2023-08-12 17:25:27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月前,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是绵延5000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自信自强,就是要以更大的文化自觉,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主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从传统“天人合一”看当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引领。“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雅俗共赏、深入人心的基本理念,可追溯至我国朴素却又意味深远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发轫于先秦,最初在西周时期的内涵是“天民合一”(《尚书·周书·泰誓上》),及至百家争鸣,有“三才之道”(《易传·系辞下》)、“道法自然”(《道德经》)、“知性知天”(《孟子·尽心上》)、“因性任物”(《吕氏春秋·仲春纪》)等诸多内涵,可统称为“天人和谐”论,此后朝代更迭,从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唐代刘锡铭“天人交相胜”,从北宋张载的“民胞物与”,到程朱理学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再到当代习近平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哲学追问的基本立场,并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巧妙地运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生动比喻,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先顺位困惑,有力驳斥了“只发展不保护”“先发展后保护”的旧路子,奠定中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之根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澄清了保护与发展对立的误解,明确了中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阐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一词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更是发人深省,指明了中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进路。

  从传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看当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塑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所谓取之有度,即“养之有道,取之有时”(《圣谕广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尊重自然活动客观规律,不夺天时,不妨天事,以养天和;二是顺应自然万物生长之规律,依照一定的农事节令进行生产活动。所谓用之有节,即对“暴殄天物”的反对和对“节用爱物”的倡导。如古代“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三驱礼”的狩猎传统、东汉以后在儒道两教盛行的“不杀身”“放生”等习俗,在客观效果上都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还体现在先人对自然资源的日常利用上,被写进历朝历代的法律,如先秦时期的“禹之禁”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逸周书·大聚解》),还有战国时期秦国《垦令》的“壹山泽”政策:“谓专山泽之禁,不许妄樵采”。自《秦律》始,封建王朝无一例外地将保护森林、水利、动植物及苑囿等作为国家基本律典的重要内容,如西汉的《二年律令·田律》、唐朝的《唐律疏议》《水部式》、宋朝的《宋刑统》卷二十七、元朝的《大札撒》,明清时期《大明律》《大清律例》中的户律兵律工律等。先民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尽管不如现代全面,但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不乏深刻的洞解,于细微处见大意:从土地到动植物,从水利到矿产,都在尽可能地按照大自然的规律生产和生活。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赖以生存的自然作为牺牲的对象。唯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传统“时禁”“节俭”看当代“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价值传承。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古代生产方式指导思想“时禁”、古代生活方式指导思想“节俭”遥相呼应。“时禁”发端于先秦的月令文献。“时禁”,即顺时而动,在以农为本的古代集中表现为“不违农时”,这在历代帝王诏令中都不难发现“顺时”“时令”“天时”等字样。“节俭”在古代表现为“崇俭禁奢”。老子将“俭”视为处世“三宝”之一,孔子更是把“俭”与“温良恭谦让”列为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仅如此,勤俭节约早早入法,如在战国初期《法经》便有记载,此后各朝皇帝多有发布推崇节俭的诏令,同样有官员进谏规劝皇帝放弃厚奉的典故流传下来。尽管时过境迁,但因时、因地制宜的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依然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所提倡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顺时而动”“崇俭禁奢”的传统生态文化基础上提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对马克思主义“两个和解”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是一场深刻革命,是面向未来的绿色转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历史会证明,我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是极具前瞻性的创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过文化自信自强实现。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不仅具有与西方“对话”的气量、向着更高级文明思想“破茧”的底蕴,更有“引领”当代中国乃至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信。(贾韶琦 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