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 > 正文

共产党员的好榜样——学习龚全珍先进事迹的几点感想

时间:2023-09-04 13:17:48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9月2日16时16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龚全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100岁。作为将军夫人的同乡,笔者对龚全珍同志的先进事迹自是耳闻甚早,读来甚亲切,感触甚深,由此笔者也就想在感动之余,谈几点学习龚全珍先进事迹的感想。。

  始终与群众在一起

  龚全珍跟随甘祖昌将军回到莲花老家后不久,就在当地南陂小学当了一名老师并担任校长职务。在此期间,她都是六天住学校与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周末才回家与丈夫和孩子在一起,以至自己的孩子都搞不清她是自己的妈妈还是学校同学的妈妈。

  在将军逝世后不久,她又不管别人的闲话、不要子女的照顾,执意住进了县民政局所属的幸福院,组建了幸福学习小组,当上了只管热心奉献不计丝毫报酬的课外辅导老师。

  按理说,龚全珍完全有资格进省城、住干休所,起码也应跟子女住一起,但她一直安心地生活在民间和小地方,始终乐于跟周边群众无障碍、零距离地在一起。对比那些每晚都回家的乡镇走读干部以及那些总想进大城市、总盼着住豪宅、总是呆在自己安乐窝的党员干部,我们可见其精神之可贵、可知其对群众(学生、同事、乡亲邻居等)感情之深。

  更难能可贵的是,龚全珍不仅是身与群众在一起,而且是行与群众一个样。她当老师时,照样值班夜访打扫卫生,照样摘木梓挑煤炭;离休晚年,也同样过的是当地百姓的普通生活,自己买菜自己做饭,出去作报告也都是自己乘车自带干粮。

  现实告诉我们,有些党员干部虽然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但总是搞特殊化,享受特殊的权利和待遇,这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自己与群众隔开。作为革命资历老的离休干部和将军的家属,龚全珍凭其特殊身份本可享受组织规定、群众认可的一些合理“特殊”待遇,比如车子接送等,但她一概不要,真正地成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如果说她有特殊的话,那就是对自己学习、服务群众要求更高,对自己孩子和亲属要求更严,有的甚至不近人情,这种特殊化显然不是注重权利和待遇的特殊化,而是注重义务和奉献的特殊化,不是人们抱怨谴责的特殊化,而是人们称赞敬佩的特殊化。

  可以说,龚全珍正是由于一直身与群众在一起,心与群众系一处,行与群众一个样,她才受到了群众广泛的尊敬和拥护,成为群众普遍爱戴和愿意亲近的老奶奶和老阿姨,试想如果全国千百万党员干部都能像龚全珍一样始终与群众在一起,党群干群关系焉能不密切、不和谐?

  始终为群众奉献

  在我们家乡,龚全珍对人之热心、助人之慷慨、奉献群众之多是出了名的,是人人打心底里敬佩的。在学校做老师的时候,她就经常帮同事代课和批改作业。退休之后,却依然为群众服务不休,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60多岁就呆在家里享清福,应该吗?”她在当地幸福院办起幸福学习小组,把陪伴、照顾、辅导和关爱一批父母忙碌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分内事,经常用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为学生买辅导资料和课外书,乃至自己亲自动手为孩子们编织爱心手套。

  在这些最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并有幸得到龚全珍照顾和关爱的孩子中,有一位叫彭艳峰的不幸孩子,其父智障,其母尹韵娇与笔者同村,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真真是家庭特别贫困,生活特别艰辛。龚全珍不仅经常帮着照顾彭艳峰,辅导她做作业,跟她讲做人道理,而且在尹韵娇因为县民政局针织厂破产倒闭而陷入失业困境时,鼓励她干老本行、摆摊做生意,并拿出自己几年的积蓄----500元(当时龚全珍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百元)为她作创业资金;在尹韵娇患上急性白血病时,她又自己捐出3000元钱,并亲自跑有关单位,广泛发动捐款。可以说,彭艳峰出身和家庭是不幸的,但她很幸运地遇到了龚全珍这位好人和“贵人”。也正是由于受到龚全珍的关怀帮助和巨大影响,彭艳峰最后也选择了教师职业,并被评为萍乡市优秀教师,演绎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现实版本。至于龚全珍在平常生活中的送衣送书捐款捐物之类的奉献之举更是数不胜数。

  由于她做好事不求回报,淡泊名利,很多受过她帮助的人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她年近9旬时,她又在所住社区开办了龚全珍工作室,包括她的女儿、孙女、外甥、外甥媳妇等家人,以及一批在龚全珍高尚品德和巨大人格魅力感召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都加入了这个志愿者工作室,服务社区和服务群众。

  龚全珍不仅一生服务到老,就是连去世后的服务都没忘记。她对自己和家人提出要求,去世后,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党费上交,捐出自己的肝脏、眼角膜和遗体;她捐助的贫困生,子女们要继续负责到底。可以说,龚全珍是一个将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延续到不同岗位、延续到死后、延续到晚辈的共产党员,也正因此,其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也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忠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光辉党员形象。

  龚全珍说共产党员的任务就是服务群众。这位老党员也说,为人民服务是她一生的梦想。她的日记中有多次写到她学习和抄写《为人民服务》、她因为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不安、因为没有帮别人而愧疚。可以看出,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已经成为她的深层潜意识和牢固“老习惯”了。龚全珍在日记中写道,她丈夫甘祖昌的战友们说甘祖昌选择了一条苦路,他心甘情愿吃苦,自觉奉献,并把这种奉献当做是最愉快最幸福的事。我们也完全可以说,龚全珍同样是始终自觉地群众做奉献,并把这种奉献当做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事。进一步说,如果所有的党员都能像甘祖昌和龚全珍那样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到终生,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岂能不强?

  始终以先进为榜样

  阅读《龚全珍日记选》,我们可以频频看到她对我国我党、单位里、生活中的各类先进典型称赞和颂扬的文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对先进典型的崇敬之情和感动之心。

  这些先进典型有白求恩,有雷锋,有廖承志,有陈竞进(江西省莲花县革命烈士),有张仲景,有《安妮日记》作者安妮,有探索研究猩猩王国奥秘的美国中学毕业生珍妮,有南京地质学院三次赴南极考察的女同志老金,还有许许多多小说和电视中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如卓娅与苏拉,等等。其中,最让她敬佩并对她影响最大的先进榜样无疑是其丈夫——农民将军甘祖昌。她在日记中写道:“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永远激励我前进。”即便是她年过九旬并当选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后,她仍然给自己树立新的学习榜样,说“廖月娥(同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笔者注)的事迹感动了我,我要向她学习!”

  可以说,龚全珍正是由于始终以先进为榜样和镜子,不断砥砺自己提醒自己教育自己,从而将党性修炼得坚而又坚,将品德修养得优而又优,真正成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与那些自我膨胀、目空一切、心态不平衡、总是渴望有权又有钱的党员干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所有党员干部都能像龚全珍同志那样,始终以先进为榜样,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学习标杆,并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深学、细照、笃行”要求,去学习焦裕禄、雷锋、杨玉洲、王进喜、郭明义等各类先进典型的优秀品德,去对照和反思自己在人生观、价值观、党性、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上的差距和不足,并从本职工作、身边小事、生活点滴改起和做起,坚持不懈地践行,那么,每位党员干部必将在不断学习先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自己锤炼成先进,全党也必然永葆其先进性,永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始终把党性放在第一位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检视现实,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身带作风之垢、患有作风病症乃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党员干部,往往源于党性的淡化和缺乏,他们往往像英雄和老爷一样对待群众,像市侩者一样追逐名和利,像懦夫一样对待工作和挑战,像旁观者一样对待组织纪律,而不是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审视自己,缺乏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

  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龚全珍是一个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始终把党性放在第一位的好党员。在她几十年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基于党员角色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文字,诸如:“干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只要是对党和人民有益,就应当全力以赴,并且永远不后悔地向前走。”“这是锻炼,是考验,共产党员连死都不怕,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一定要从改变师生关系入手,假如说得到做不到,就不是为人民服务,就是骑在人民头上当官做老爷,就不配当共产党员、人民教师。”“何况我们是共产党人,应当自觉地把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我们共产党人应当发奋图强尽力而为。”

  可以说,龚全珍是每日都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三省吾身”,是每天都自觉地与党组织进行心灵的对话,是时时刻刻心中有党组织,有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她是如何进行党性锻炼,可以知道她把党性看得何等重要,进而也可以明白龚全珍何以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铸就崇高道德风范,成为全国道德楷模。如果所有党员干部都能像龚全珍那样,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修身做事,总是基于自己特殊的共产党员身份思考问题、对待组织、对待群众、对待名利,那全党的作风必将得到改进和实现好转,我们党的肌体会更健康,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也必将更加巩固。(作者肖剑忠 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