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的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精神支撑。现如今延续中华民族命脉这项根本任务又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莘莘学子心怀国家,不断继承和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门多次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青年学子如果不明白为什么而学习,为什么而奋斗,青年学子就会失去方向,与国家前途命运背到而驰。
高校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基本教育理念,意在为国家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扎实开展思政教育,严格落实思政教学管理,规范思政课程设置,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使思政教育能够担当起新时代育人教育新目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格局的革新,还可以充实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思想,而当代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极易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认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可以使广大青年感受仁爱思想、礼让思想等,从而使大学生辨别优劣,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沁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事物,但文化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积极优秀文化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反之,庸俗落没文化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人陷入低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积极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来的先进思想理念,其中有治国思想、齐家思想,也有古代礼仪、人文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够对青年产生持久性、深远性的文化影响。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课堂,结合“礼制”、“仁爱”、“明辨”等道德元素启迪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展示出其强大的感召力、生命力,在自由主义、功力主义思想不断盛行的今天,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修养越高,个人处世能力也就越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个人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在个人德操方面应该言行一致、诚而有信,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这些基础规范,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品质与时代相融,严格自己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如崇德向善、孝悌礼仪、扶危济困、孝老爱亲,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如若在思政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将会促进受教育者内化二心、外化与形,真正树立起道德自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包含广博的中华人文精神,比如勤俭节约、文以载道、形神兼备等,这些人文精神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鼓励着人们向善向上,对塑造学生完整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生生永续的民族血脉,我国要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应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高校是培养民族事业发展人才的基地,青年学子理应成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军,青年学子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家国情怀,树立崇高理想,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我们只有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着力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让学生相互交流,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普及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佐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极高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情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保持进取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道路上,我们仍然要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把对国家的爱化为实际行动。大学生作为国家先进知识分子,毕业后承担着报效国家、建设国家的大任,如若没有充实的理论做支撑,没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如何才能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后,对于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特别对于新闻传播专业、马克思主义专业等学子而言,就能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传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充实思政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根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在育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堂相融合能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近些年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不仅包括日常思政教育,系统专题思政教育也囊括其中。如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此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便得到极大的扩展,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接受到更多正能量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经典故事和人物传记中蕴藏着许多思想智慧,这样以来就能够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为大学思政体系的完善增强基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各种优秀品德、优秀思想和优秀精神观念的总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定能以文化思想的独有作用实现育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传统的思政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后,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另外一方面又能教育学生明大德,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这样以来思政教育的维度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其生命力就会得到彰显,就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因教而进,因学得益。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标志和标识,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智慧,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窥见古人的治世智慧。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低,主动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很少,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效果显然没有达到教育部门满意的结果。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认同感和方向感的培养,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组建名家教师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并策划重大实践课题,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自然价值,讲求天道、和谐有序,注重修身养性、顺应天时,这些思想均对当今社会、个人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和时代价值,是我们必须吸收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渊源。高校思政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抵御腐朽思想的入侵,重塑学生的思想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宗旨相向而行,都致力于通过正确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得到文化沁润,使学生提升文化修养。思政教育内容与思政教育效果有紧密联系,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因而就需要制定明确的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政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内容,可以给到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滋养,达到传递知识和价值引领的双重效应。
作者:杨洁(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通识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研究”(2021ZJY15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