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品牌 > 正文

新型能源体系的赋能、场景与增长

时间:2023-10-23 08:08:33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当前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已然清晰,在各方为之探讨的解题思路中,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成为共识,与之相关的生动实践正在各地不断出现,并在形成范例后迅速被推广,而期间所遭遇的种种问题与挑战亦引发关注,第五届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峰会对此展开新一轮的智慧碰撞,直指问题核心与解决之道。

  以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新型能源体系的“新”意何解?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连俊认为可从“理念新”“布局新”“动力新”三个维度,把握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深远内涵。他建议,对现有能源体系坚持走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的发展之路,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能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现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强。

  “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的新形势,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预计到2040年,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将达到38.6亿千瓦。水电是我国的优势资源,特别是西南地区尤为丰富,常规水电也将具有新的功能定位,由“电量供应为主”转变为“电量供应与灵活并重”为主。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指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是“新型电力系统与化石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利用”。其中的关键和难点,是“多目标的统筹和一体化的协同,特别是关于转型和安全保供的统筹、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统筹。根本出路在于变革创新,如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协同共治等。”

  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是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智慧与融合,让新能源逐步成为主体能源。以水、风、光为主的清洁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导电源,“水风光一体化协同发展”成为热点和难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张宗亮指出,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是“主力军”和“先锋队”,应当依托水电灵活调节能力,实施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发展,来作为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举措。他建议在西部地区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让“西氢东输”作为“西电东送”的有效补充,助力提升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质量。

  在电网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电力系统运行必须做到绿色低碳、智慧高效。长期从事电磁暂态及防护、智能材料及装备、信息感知及智慧电网等领域研究的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何金良对未来电网的展望是,“定制化智能传感助力电网及装备全景信息深度感知,在现有的智能电网基础上,实现电网及装备的全景感知,构建新一代可观测、可分析、可预测、可控的智慧电网。”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也将推动全国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成熟的竞争性电力市场,在此过程中,新型电力系统亟需与之匹配的电力现货市场,而这需要发电侧方面通过深调改造、配置储能与优化运行等举措,负荷侧通过生产工艺改造与优化、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等方式,保障其整体的灵活性与相关资源的高效梳理及利用。

  如何切实探行“技术主导、创新支撑”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认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涉及清洁能源安全高效开发、化石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利用、电网及多融合、大规模储能、电氢综合利用及多能转化、碳捕及利用与封存、数字化智能化等七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期间机遇与挑战并存。

  以储能为例,无论是新能源并网还是新能源汽车,储能既是关键也是瓶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这样描述,“应用场景的复杂程度将造成未来的物理储能与化学储能天然耦合的发展趋势,以满足电力系统的不同需求。长时储能与短时储能未来偶合应对风光作为未来主力能源的挑战,将长期存在。”这也使得业界保持了对未来储能领域复合50%的增长预估,并保持今年下半年的发展趋势:储能技术研发持续保持活跃,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不会发生根本性反转,产业链不断成熟,资本市场持续向好。但正如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专职委员、特级战略技术专家、储能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研团队总负责人郑耀东所指出,“储能发挥作用要选择适当的时刻和场景,储能发展要因地制宜,使用价值是对新型储能发展的唯一出路。”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地在充分评析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后,纷纷制定特色鲜明的发展规划,如水资源大省四川,正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着力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统筹推进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这也是各界的另一层共识,“就目前的可预期的技术来看,依靠电力创新,结合革命性的进步,能够实现‘碳中和’与新能源体系的建设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将开辟立足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特色的能源创新发展之路,并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提供新路径。”(文/李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