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社会责任感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时间:2023-11-13 13:45:13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面向长远、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持续深入推进既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大问题,亦与青年学子全面成长成才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2020年9月22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业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在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上功夫,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和能力上下功夫,在实干进取上下功夫,也要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下功夫。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基础上,深究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无外乎公民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对责任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崇高情感与身份认知。身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具有开拓性建设和创造的主力军,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与筑牢将帮助大学生拥有更加完整、健全的人格,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和民族繁荣做出更大贡献。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在社会和个人价值层面:令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推动下,“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议题数次被人们提起。在大变革局势下,不仅中国社会秩序得以重构,理论思潮更深入民众日常生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软实力的持续竞争,让曾经延续数千年的“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等社会价值观有所动摇,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正悄无声息泛滥。部分民众将托克维尔和西方思想家的概述奉为圭臬,认为个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国家、阶级、政党、社会只是用以把握个人在现实中存在状态而构建出来的一种抽象的心理模式。特别对高校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处在各种思想观点剧烈碰撞的聚集地,极易催生“以个人为本”的价值观,不顾社会利益与他人福祉。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有效手段加以矫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会产生严重倾斜。

  面对复杂敏感的国际局势与周边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然能站在民族复兴角度,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性与互通性,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让学生有机会在教师的引领下,理清中国近百年来社会变迁与价值观转型的时间线,明确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时期,从政治社会到商业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价值观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即便当今处于价值观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时代,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已占据相当比重,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学生也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到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具有一定底线,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自我价值观在我国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的自我价值不仅指自信、自爱、自尊,更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满足社会所需,方能体悟到个体存在的意义,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二、在法律和个体道德层面:令学生更加注重个人道德教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毫无疑问,社会责任的履行必须建立在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建立,看似让人们对法律法规更加敬畏,有关法条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但法律和道德的分离正在日益加剧。现实生活中,法律的制定并非面面俱到,凡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谴责的行为,反之却不完全成立。例如,合同法、劳动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明确规定了人们行事的准则,即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是相对模糊的事项,如因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了职业操守,甚至损坏整体利益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并未使违规者受到应有惩罚。因而,当私人利益与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许多人会选择只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底线,甚至出现“抑道德扬法律”的现象。大学生思维相对敏捷,对法律法规的接受能力强、认可度高,但身处自由个性发展的时代,他们与邻里、教师之间缺乏信任,社会责任感不强。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确立了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各地高校亦纷纷响应政府号召,要求思政教师躬行实践、力学笃行,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真善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思政理论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有关教育者着眼于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正通过多种途径重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道德情感。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内容时,多数思政教师能抛却老套、守旧的教学方式,不再照本宣科式地讲述大道理,而是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学生熟悉的实践作为教学案例。同时,“微电影”“小品剧”“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也令学生们逐步明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于其中涵养自身道德品质。

  三、在目标追求层面:令学生自觉承担社会抱负与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意识和金钱至上主义正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方面,大学生往往承载了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期望,过高的要求使其大多向往高起点、高职位、高回报率、高收入,注重自我正逐渐成为他们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人际分配不公平、不均衡,致使国内大学生在“内卷”过程中宁肯表现自我价值,也不愿默默无闻耕耘,更勿论到偏远、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做毫无报酬或薪资相对较低的社会公益工作,精致利己风气在校园泛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不仅能有效淡化校园风气的物质功利气息,也能于课程实践中弘扬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令学生转变目标追求,自觉承担社会抱负与责任。例如,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列举百年来仁人志士的报国事迹,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即大学生理应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大学生群体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特别在市场经济空前繁荣、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只有自觉承担起“社会人”的身份、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真正将自己的目标追求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出一份力量。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讲深讲透讲活理论,引导青年学生将青春“小我”融入时代“大我”,逐步形成砥砺前行、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切实树立起履行社会责任、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并以实干进取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

  作者:梁凯昕(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讲师)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研究”(2023GXSZ143)阶段性成果;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研究”(2021GXJK52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