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主旋律电影以其独特的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然而,在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大学生缺乏兴趣导致难以主动观影、缺乏学习状态以致难以沉浸式参与,以及反思主动性不足使观影流于形式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本研究提出了多项策略,包括举办活动以激发大学生主动观影的兴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建立反馈和讨论机制等。这些策略旨在最大化地利用主旋律电影的教育资源,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主旋律电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主旋律电影的定义与特点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之一,紧密跟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反映时代主题并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作为艺术化的传播媒介,它承担着引领人民价值观、塑造思想观念、教化社会道德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主旋律电影常以革命历史和与人民大众紧密相关的现实主义为题材,通过激动人心的情节、优良精美的画面以及动人心弦的情感等丰富的艺术形式,激励着观众不断积极向上。
主旋律电影以家国大事、国家历史、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导向价值。这些电影往往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与社会变革、社会问题等密切相关,能够引发当代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对于引导社会风尚、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主旋律影片作为艺术作品,在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以其独特的属性触动人民群众,进而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主旋律电影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主旋律电影具有独特的价值。它通过展现社会历史的风貌,并讲述我国的民族历史事件,让大学生通过电影了解历史,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建国大业》和《觉醒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焦裕禄》和《英雄儿女》,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我和我的祖国》和《湄公河行动》等主旋律电影,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现状,拓宽了大学生的认知和视野;通过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风尚,例如《战狼》《金刚川》等影片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面对困境时,不畏艰难、努力奋进的积极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向先辈学习,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同时,主旋律电影还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传递积极的情感,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如《万里归途》根据利比亚撤侨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中国外交官冒着生命危险带领中国同胞回家的故事。其中,125位同胞、15天极限救援、326713步长途跋涉等一连串数字的背后,充分彰显出令国人为之自豪的中国志气、骨气与底气。这部电影最终获得了12.97亿的票房,而话题“经历过撤侨的人看《万里归途》是什么感受”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 (三)主旋律电影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政治内涵。它能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相较于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让学生被动接受价值观、生硬地照本宣科以及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主旋律电影显得更为生动和引人入胜。在这样的课堂中,积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往往难以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然而,主旋律影片却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吸收积极向上的思想,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优异的教育效果。因此,主旋律电影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能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二、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主旋律电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融入大学思政课程时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缺乏兴趣,难以主动式观影
大学生群体年轻、充满活力,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其中观影仅是其中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当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影视作品也日益丰富多样。在海量影片中,各种题材和主题思想的作品层出不穷,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倾向于选择新鲜有趣的题材。因此,主旋律电影如何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兴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抓住大学生的关注和期待,提升他们的关注度,对于主旋律电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然而,尽管当前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市场上的主旋律电影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深入大学生视野的影片却并不多。
虽然目前不少高校已将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堂时间有限,大学生在课堂上对主旋律电影的了解仍显不足。因此,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不应仅限于课堂,还可以在课堂之外举办与主旋律电影相关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从而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
(二)大学生缺乏学习状态,难以沉浸式参与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已经习惯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由于主旋律电影本身是一种影视作品,常被视为休闲娱乐的方式,因此在高校创新性地将主旋律电影引入教学时,学生们往往容易将其视为一种休闲放松的活动,仅作为缓解学业压力的调节手段,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观影时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沉浸在影片中,观影后也缺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课程的投入程度降低,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放映电影,而没有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那么主旋律电影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目前,课堂教学中缺少了师生之间针对电影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的深入交流与学习环节。教师在将主旋律电影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时,需要明确这并不是要用电影来替代传统的授课内容,而是将其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担当起引领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影片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帮助他们将这些思想真正内化于心,从而显著提高主旋律电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效果。
(三)大学生反思主动性差,观影流于形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举办了一系列校园活动,但成效并不显著。大学生在观影时,往往被剧情的吸引力和精良的视听手段所打动,激发出强烈的情绪和爱国主义情感。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观影结束后便将这些情感抛诸脑后,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主动反思。电影中的思想内涵需要与实践相联系,才能真正地内化于心。此外,学校在举办相关观影活动后,由于没有同步进行反馈和后续教育,导致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流于表面,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促进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举办活动促进大学生主动观影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可以为大学生群体制定一系列政策,以鼓励他们积极接受主旋律作品的熏陶。例如,政府可以设立观影补贴政策,为大学生观看主旋律影片提供经济支持,使他们在选择观看的电影时,能够更倾向于选择主旋律电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接触和了解主旋律文化的机会。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电影院举办针对大学生的主旋律电影免费专场放映活动,或者与艺术团体合作开展免费进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也可以与当地影院集团合作,让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以优惠价格进入高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从电影制作层面来说,在电影创作之初,制作团队就会综合考虑受众范围、受众接受度以及受众喜好等诸多因素。大学生作为主旋律电影观众群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电影评价、话题讨论和传播推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电影制作时应当确保影片中塑造的角色与青年观众的价值观相契合,挑选深受青年观众喜爱的演员,以及打造能在青年群体中引起广泛讨论和传播的剧情。同时,电影制作方可以组织首映礼进校园活动,让大学生们能第一时间了解电影,提供与主创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能激发大学生对主旋律电影的热情,还能拉近他们与电影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在路演过程中曾走进河北师范大学,不仅吸引了本校学生,还吸引了同城其他学校的学子广泛关注和参与。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主旋律电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教学材料,并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中。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我们应选择那些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触动大学生内心的电影作品。在课余时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电影院或多媒体教室集体观影。观影结束后,教师需对影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理解电影故事的前因后果,进而引领学生探究相关时代背景,深化他们对历史的认知。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剖析电影传达的思想内涵,并开展课堂讨论,探究影片背后的深层意义。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心理体验”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剧中经典人物形象,通过真实参与表演,深刻领悟角色的内在特质和所传递的精神价值。
如今,主旋律电影已成为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在将主旋律电影融入教学过程时,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利用这些电影的教育资源。为了激发学生对主旋律电影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创新的教学策略,如结合讲座、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元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主旋律电影的内容和价值。此外,通过模拟电影中的场景和角色,教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影片的理解。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影过程中与电影内容进行互动,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进一步增强主旋律电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
(三)建立反馈和讨论机制
在观影活动和相关内容学习后,需要建立相应的反馈和讨论机制,以深化思政教育内容,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整体效益。一方面,在观影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例如,可以借助QQ群或微信公众号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观影感受,并引导他们从电影中提炼出与教育内容相关的观点和思想。同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观影状态和感受,并及时记录,以便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另一方面,应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如意见箱、在线问卷等,广泛收集学生对主旋律电影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反馈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还能为今后的教育改进提供宝贵的参考。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可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作者:河北传媒学院,潘顺磊、陈司晗;通讯作者:河北传媒学院,周红海)
参考文献
张娜. 主旋律影视作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扬州大学,2024.DOI:10.27441/d.cnki.gyzdu.2023.001476.
陈群,黄蓉.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2,20(05):114-117.DOI:10.13963/j.cnki.hhuxb.2022.05.025.
袁红宇.新主旋律影视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林区教学,2023(04):5-8.
孙一秀.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融入精准思政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2):43-45.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15.
周旭,王懿涵.论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传媒论坛,2024,7(02):114-116+120.
王平.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家国情怀和思政教育价值[J].电影评介,2023(21):79-83.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3.21.012.
徐佳.主旋律影视片思政元素高校课堂育人价值的实践探索[J].中国军转民,2024(03):172-174.
梁艺馨.文化强国视域下主旋律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