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既包括了对外的跨文化传播,又包含了对内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播。而高校思政课是对内传播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高校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是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中,教师在课堂上更侧重于“讲道理”,把课程的学理性和逻辑性放在首位,这固然能够帮助大学生建构起学科大概念,却忽略了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难以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讲故事”则是把故事作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道理讲活。“讲故事”是教师极为重要的能力,“讲故事”是“讲道理”的有效补充,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故事生动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高校推动中国故事生动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从现实维度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能有效提升思政课课堂的教学成效。就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而言,目前开设了五门公共必修课、形势与政策、五史以及国家安全概论,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与中国故事息息相关,每一门课程都能够与中国故事相结合,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助于讲好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故事。就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而言,当代高校的主体已成为更具有个性的“00后”大学生群体,“0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生活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更擅长使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应用程序获取知识,更愿意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获取更多信息与知识的能力。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00后”大学生,更依赖于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认为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可信。但与此同时,“00后”大学生由于年纪尚小、社会阅历较浅,缺乏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弥漫于网络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盲目崇拜西方思想,不仅会出现政治思想淡薄的倾向,而且可能会导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弱化,民族自信心的缺失。当传统的灌输型、说教型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教学环境的变化,怎样把思政课讲好,怎样让学生信服,怎样把教学任务落在实处?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对课程内容的拓展,也是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论的丰富,可以成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一把金钥匙。
从理论维度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和对内的文化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官方或者准官方的机构,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呈现出单向传播和点状传播的特点。主流文化传播的方式多是采取“量身定制+送货上门”的做法,比如相关部门在国外建立的文化中心,如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在国内建立的文化展演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定期开展的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以上措施确实在传播文化方面具有重大价值,然而在今天的全媒体时代,在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失灵、各种新传播方式激增的趋势下,传统的传播势能正在发生转变,单一媒体机构难以独立完成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任务,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西方文化输入的强力冲击下,吹捧西方贬低中国的声音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疯狂流传,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种种错误思潮,这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因此,在课堂内回应国内外各种思潮的挑战,包括网络上引起热议的相关事件,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高校推动中国故事生动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首先,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讲好中国故事。2019年3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课堂正是实施思政教育的第一战线,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可以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回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时候,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课堂中必须用更贴近学生的语言、用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讲道理”,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现实性和针对性,最终达到思政课的“三度”,即“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在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中,“政治的高度和理论的深度”是较容易实现的,但是尤难做到“情感的温度”,学生觉得思政课的内容都是阳春白雪、高大上和大道理,上课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很难做到同频共振。因此,思政教师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宏大的政治叙事的同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要素与情感内容,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比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时候,就可以适当插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要不顾个人利益和安危,创造出指导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故事。不过教师在讲中国故事的同时,必须把握好尺度,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讲故事是为了讲道理而服务的。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讲中国故事的教学能力。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提出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政治要强: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是摆在第一位的原则性问题,必须要拥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中国最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朱德等追寻真理的故事,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怀要深: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可以通过讲述各时代的典型人物,比如革命和战争时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稼先“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的故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黄文秀“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已而活”的故事等,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思维要新: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可以将社会热点、焦点以故事的形式,与课程重难点知识巧妙结合起来,在讲故事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等等。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从多渠道扩宽中国故事的传播途径。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到来之际,信息传播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AR(增强现实)、VR(虚拟仿真)等新技术不断涌现。部分学校已经开通了虚拟仿真思政课,用信息技术赋能思想政治工作,西南财经大学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课,成立了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2024年7月1日,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了全国首个LBE VR 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数字一大·初心之旅”,看似遥远的历史场景可以通过VR新技术得以重现,赋予参与者强烈的沉浸感和交互性。因此如果学校可以提供设备支持的话,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甚至参与者。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的媒介不在拘泥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收音机等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为中国故事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赛道和更多的可能性。这些新媒体在传播时采取的是双向的传播方式,参与传播的人群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使得所有的新媒体使用者都能体会到较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因此,思政课堂可以尝试使用这些新媒体比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流媒体信息类APP作为传播媒介,鼓励学生在网络媒体上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助力青年发现、讲好、传播好中国故事,形成优质中国故事传播内容的“大供给”。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加强对青年群体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教师把精彩的中国故事讲精彩、讲鲜活、讲生动,学生把中国故事传播开、学到位、用起来,让广大青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汇聚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青春力量。
作者:唐琴,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教务部,硕士,助教。
课题:西南石油大学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的路径研究”(编号:2024RW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