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广大党员干部需坚持“上下同频”、“立破并举”、“点面共融”,助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上下同频”凝聚改革合力。“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在基层治理改革的进程中,从“上访”变“下访”、“被动”变“主动”,“自上而下”的“浦江经验”有效化解了信访积案“老大难”问题;从“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自下而上”的“枫桥经验”力争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成功打通“上”“下”通道,使沟通更顺畅、资源配置更合理、问题解决更高效,为基层治理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宝贵借鉴和有力支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唯有厚植基层的创新沃土、擦亮实践的“探照灯”,推动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找准突破口、因地制宜谋划“施工图”,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才能激发基层活力、汇聚改革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学改革、谋改革、抓改革,在深入一线、沉到实处中破解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立破并举”激发改革活力。“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政治体制改革,立集中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破监督壁垒与低效困境,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反腐败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水平;经济体制改革,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与局限,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机结合,驱动经济社会变革发展;行政体制改革,立“最多跑一次”的服务型政府,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形式主义困境,简化公众办事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推动“立破并举”,一方面,要破中有立,在打破旧有格局、旧有模式的同时,探索和构建新方向、新路径,以创新意识引领改革发展;另一方面,要立中有破,在确立新制度、新机制时,敢于质疑和突破既有局限与束缚,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与潜能。加强各领域改革的全局统筹、一体谋划,推动各项改革有机衔接、协调联动,实现“1+1>2”的效果,持续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蹄疾步稳”前行。
“点面共融”注入改革动力。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聚焦群众关心的“就医难题”,三明探索“三医联动”改革模式,随后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借鉴三明经验,积极探索医改路径,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造福人民群众;聚焦群众关心的“教育难题”,北京、上海等地先行试点规范校外培训,随后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推动学校教育归位和学生全面发展;聚焦国人关注的“科技难点”,“大飞机人”攻坚克难、锲而不舍,首次走完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大型客机全过程,全力化解技术“卡脖子”难题,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矛盾有主次,事情分缓急,改革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住“牛鼻子”、啃下“硬骨头”,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落地见效。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发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抓、一锤一锤敲。对推进艰难的重大改革,要统筹研究、整体推进,坚决防止出现“中梗阻”、久拖不决。用好已有改革“试验田”,及时总结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推进、面上开花。(新昌县东茗乡选调生 张冯,新昌县城南乡选调生 米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