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交融与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显得尤为关键。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而且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
一、传统礼仪文化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深化“向善”价值观念的内化
传统礼仪文化强调“以礼待人”、“与人为善”,这些理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向善之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讲述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教诲,以及《孔子·四端说》中的“辞让之心”,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宽容、礼让、尊重等美德,减少校园中的冲突和不和谐现象,通过讲述孔子“取其善者而从之同时,让大学生们在模拟情景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体验“善”的力量,从而加深对“向善”价值理念的认识与认同。
强化“诚信”品质的塑造
诚信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石,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反映。传统礼仪文化中的“信”观念,如孔子所言“民无信不立”,强调了诚信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通过讲述古代诚信故事、分析现代社会中的诚信案例,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更是个人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设立诚信档案、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等方式,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让诚信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准则。
激发“向上”精神的追求
传统的礼仪文化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大学学子提供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远大志向,通过讲述历史名人的奋斗历程和业绩,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向上”精神在实践中迸发出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促进“和谐有序”社会观念的形成
“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是传统礼仪文化所注重的,这些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通过讲解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念、分析现代社会中的和谐案例,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观念。
二、传统礼仪文化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践行路径
系统化礼仪知识教育
让传统礼仪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高校应构建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体系。这包括开设必修或选修的礼仪教育课程,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讲座;编写礼仪教材或具有地方特色的读本,丰富授课内容和形式;利用网络平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礼仪教学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等。通过这些举措,大学生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传统礼仪文化、礼仪素养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涵和价值理念。
沉浸式民俗体验活动
为了增强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高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这包括利用传统节日庆祝的机会,开展春节写春联、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包粽子等民俗文化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学习地方戏、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地方民俗文化的调研和传承活动;以及开展国际文化节的举办、邀请留学生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经典文化学习与传承
经典诗文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了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经典文化并传承其精髓,高校应开展一系列经典文化学习与传承活动。这包括组织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知识竞赛和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经典诗文解读和讲座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经典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以及鼓励大学生参与经典文化的创作和传播活动如编写剧本、制作视频等以现代方式传承经典文化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们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下,在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在道德修养上得到提高。
全员教师礼仪素养提升
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者和示范者。为了发挥教师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高校应重视全员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工作。这其中包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礼仪培训,提升礼仪素养,提升师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传统礼仪文化,形成良好的教风、管理风气;以及建立教师礼仪考核机制,定期考核评价教师礼仪表现等。通过这些措施,使教师成为大学生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榜样和楷模,推动传统礼仪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实践。
三、结语
传统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之一。通过将其深度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还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因此,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时代更加绚烂的光彩,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和实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沧州师范学院 曾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