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热点资讯 有志青年的精神家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时间:2024-09-10 17:14:26 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浏览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教育模式与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面对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岗课赛证”融通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岗位需求、课程内容、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深度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新思路。

  什么是“岗课赛证”融通

  “岗课赛证”融通理论,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根植于产教融合与工学结合的深厚土壤之中,这一理论不仅强调职业教育需紧密贴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将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关联至岗位技能的标准要求,旨在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教学安排,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在此基础上,技能竞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被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挑战极限的舞台,也为教师提供了评估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法的宝贵机会,该理论还高度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通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顺利获取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岗课赛证”融通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壁垒,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效衔接与深度融合,通过这一理论的实践,职业教育能够更加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培养出既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如何实现“岗课赛证”融通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一,以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促进 “岗”“课”联动

  在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规划与构建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紧密对接,以此促进学生所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为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需采取一系列具体且创新的策略,其中,“逆向设计”思维模式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模式倡导从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逆向推导出学生应掌握的关键知识点与技能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举例来说,针对智能制造这一前沿领域,职业院校可以聚焦于自动化生产线操作、智能设备维护等核心岗位,精心设计诸如PLC编程、机器人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不仅覆盖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实现与岗位技能标准的精准对接。为了进一步增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职业院校应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不仅能够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融入教学内容,还能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此外,定期举办行业讲座、技术研讨会等活动,也是让学生及时接触行业前沿信息、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习实训、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或高度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促进其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为了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职业院校还应以“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为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整合与优化,按照“岗课赛证”融通的要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科学有序地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根据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编写详细的实践教学标准和指导手册,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第二,以世赛理念为基础,推动“赛”“课” 融通

  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作为全球职业技能领域的顶级赛事,不仅展现了职业技能的精湛与卓越,更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并融入世赛的理念与标准,以此推动“赛”与“课”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了将世赛的技术标准与评价体系融入日常教学,职业院校需要深入分析世赛各项目的技能要求与评价标准,确保这些要求能够在教学大纲与课程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应加大对世赛事项中关键技术的教学力度,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例如,对于世赛中频繁出现的精密加工、信息技术、创意设计等领域,职业院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模块,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与技能提升。除了加强技能教学外,职业院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包括校内外的比赛以及更高级别的赛事,通过竞赛的历练,学生不仅能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激发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竞赛经历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有助于培养其应对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营造常态化的技能比拼氛围,职业院校可以借鉴世赛的组织形式与评价标准,定期举办校内技能竞赛,这些竞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以行业标准为前提,实现“课”“证” 融通

  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衡量个人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尺,同时也是学生步入职场的关键通行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实现“课”与“证”的有效融通,职业院校需紧密围绕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规划与教学内容的设计。针对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和行业标准,职业院校应深入剖析各职业等级的技能要求与知识点,将这些要求有机地融入相关课程中,例如,在汽车维修、电子商务、会计等专业领域,可以将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具备参加并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与行业实际的联系,职业院校应积极寻求与行业协会、认证机构的合作,通过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考试大纲,可以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高度契合,利用行业协会、认证机构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加深对行业标准的理解,从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此外,职业院校还应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与课程学分的互认机制,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作为其课程学习成果的补充证明,既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促进了“课”与“证”之间的有效融通,这种互认机制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者,建立健全“课证融合”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课程考核外,职业院校还应探索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实现部分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学分的直接兑换,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认证,同时减轻其备考压力,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其职业技能的官方认证,大大增强了其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以行业标准为引领,实现“课”与“证”的融通,是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提升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职业院校可以有效缩短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应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挑战的有效策略,通过紧密围绕岗位需求、借鉴世赛理念、对接行业标准,职业院校能够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模式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作者:熊永亮,刘荆,张杨;单位名称:江西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