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政府强调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质——创新性。指出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纳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这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面对社会和文化变革时应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开放心态。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北疆文化”这一新概念,这既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也是文化领域的新突破。特别是在党的会议中,提出加快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目标,这为北疆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提出,更是明确了以数字化为推动力,创新地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变革。这不仅是对北疆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动力。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不仅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精神,更是地域历史、社会变迁的生动见证。北疆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广袤大地。自古以来,这片多民族交汇的熔炉不断孕育和积淀着独特的文化遗产。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和陶器,到古老的草原歌舞,再到现代的艺术创作,北疆文化展现了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历史上北疆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包含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和工业文化在内的更加多元和复杂的文化体系。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多民族的交流交往使得北疆文化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具备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质。
进入数字化时代,北疆文化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享变得更为快速和方便,大数据分析成为决策、研究和市场分析的重要工具,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增强深刻地影响了公众舆论和媒体生态。加快数字化进程对于北疆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传播和北疆文化产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数字化进程,助力北疆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包括1处世界遗产——元上都遗址,以及2.1万余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长城7570多公里,以及204家博物馆收藏的50万件(套)可移动文物。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自然侵蚀、环境变化和人为破坏等。数字化保护的任务繁重但至关重要。数字化技术,如三维扫描、数字建模和虚拟重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记录和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资产,同时也减少了对原始材料的物理接触和可能造成的损害。
针对易受自然侵蚀的露天遗产,如曼德拉山岩画群、桌子山岩画群等,应加强数字资料的采集和保护工作。这不仅包括传统的照片和视频记录,还应包括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和数字重建。通过建立“岩画野外文物监管利用千里眼智慧平台”,可以有效监控和保护这些遗产。同时,对于古代壁画,可以利用全息摹复技术进行保护和展示,既保留了原始艺术品的美感,又防止了进一步的物理损伤。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也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将纸质文献转换为电子格式,还包括使用特殊扫描技术保留其物理特性和细节。此外,对符合条件的佛教古籍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开展自治区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珍贵古籍名录评选,有助于提升文献的保护水平和公众认知度。
加快数字化进程在北疆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增强公众对北疆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欣赏,为未来几代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加快数字化进程,助力北疆文化展示和传播高质量发展
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文化网络空间的繁荣发展,以及民族精神内核的传承。政府着重指出,我们必须系统地整理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确保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遍布大地的文化遗产、古籍中的经典文字都能焕发新生。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不仅是技术领域的新阵地,更是亿万民众共享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府强调,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推动中华文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
为此,我们需要重点推进北疆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数字化展示平台,如线上博物馆、虚拟展览、互动式学习应用等,我们不仅能提供更加生动的文化体验,还能扩大北疆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例如,采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使观众在家中就能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文化遗产之旅。此外,结合社交媒体和在线内容平台,我们可以制作和分享关于北疆文化的故事、纪录片、互动教育内容,从而更加有效地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并促进文化交流和多样性的认识。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北疆文化。通过与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和全球博物馆的合作,我们可以将北疆文化的展览和内容推向世界,与国际社会共享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通过与国际知名的在线教育平台合作,提供关于北疆文化的在线课程和讲座,不仅能够提高北疆文化的国际知名度,还能促进文化的全球对话和理解。
因此,加快数字化进程,不仅是提升北疆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其全球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能够使北疆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内蒙古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供支持。
三、加快数字化进程,助力北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北疆文化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内蒙古紧密结合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不仅响应了国家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号召,更是结合地区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举措。规划中重点提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优化旅游服务,发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文化展示,以及通过建设数字平台,推进文化产品创新和多样化。规划还着重强调了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旅游管理和营销,提升目的地吸引力和知名度,以及促进北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为北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加快文旅产业的融合进程、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内蒙古的这一规划与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相呼应,体现了对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积极贯彻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定承诺。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北疆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丰富的文化遗产,还能在数字化时代中实现创新发展,从而使其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内蒙古在2019年建设的“文旅融合发展大数据平台”是推动地区文化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杰出典范。这一平台的构建,基于“两中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数据中心、文化旅游指挥中心)、三平台(文旅产业监测平台、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文旅数据资源采集交换平台)”的全面设计方案,已成功开发并实施了多项功能,如安全预警与应急指挥、景区流量管控、游客数据收集分析、景区语音解说及虚拟景区制作等,大大提升了旅游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该平台的多端访问设计,包括APP和小程序,为游客提供了行前、行中、行后的“一站式”服务,极大地便利了用户接入和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体验的质量,并为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实施的“北疆文旅”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工程,旨在将已建成的各项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服务系统。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内蒙古在文旅产业数字化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也展现了其在推动文旅产业现代化、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明确方向。
在推动北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深化企业营商环境改革、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制定和实施支持性政策,以及加强政府引导,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内蒙古在这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大数据平台”和“游内蒙古”分时预约平台等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实施,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转型,增强了北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北疆独特的文化价值得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传播,体现了内蒙古在促进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作出的积极努力。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内蒙古正在搭建起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互动的文旅产业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也为广大游客和文化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高质量的文化体验。这些措施的实施和推进,无疑将为北疆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何娜,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本文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数据分析与挖掘重点实验室项目(SZ24001),内蒙古财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课题(NCZL202414)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