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同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思政”首次被写入教育部文件。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课程思政”正式写进中央文件。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舞蹈编导课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重视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高校舞蹈专业怎样顺应“课程思政”发展的新趋势,推动课程建设创造性转化,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设置“多维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是以“文化浸润”的方式实现“三全育人”的格局,培养时代新人。高校舞蹈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理应承担思政教育责任,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加速高校课程思政与舞蹈专业的融合进度,有效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并行,实现舞蹈教学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新时代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高校舞蹈编导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与实践。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高校舞蹈编导课程应树立“大思政”观念,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明确培养目标,明确舞蹈编导课程的育人目标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我校舞蹈系在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中,不断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融合探索,在《舞蹈编导》课程的培养大纲和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思政教学元素与舞蹈创作相结合,展开了舞蹈编导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改革,并编创了一系列的优秀舞蹈作品。如2021年7月举行的《不忘初心》师生原创舞蹈作品专场演出,就集中展演了舞蹈编导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11个舞蹈作品。舞蹈系《舞蹈编导》课程的系列原创作品实践为学生的舞蹈编创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提供了实践路径与现实依据。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舞蹈编导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融入舞蹈作品创作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挖掘红色文化,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创作具有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舞蹈作品,让学生在编导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舞蹈编创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编导基础理论和实验实践部分,在基础理论部分编导的工作的理论方法,加入思政课程元素情景构建,在实验实践部分通过具体的项目式舞蹈编导作品练习,培养学生的舞蹈思政作品编创能力,同时在作品编创实验阶段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入对学生进行思政专题教育,在课堂教学课时的同时课后必须完成至少相同课时的自主排练编创时间,去保证舞蹈编创实践的教学质量和课程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血脉守护好,是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陕西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涵盖了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从高校舞蹈创作取材来看,不再拘泥于当代社会现象、社会现实、校园文化生活、学生情感生活等题材,可以借鉴历史,从优秀的历史文化、红色区域红色资源等方面进行“红色思政舞蹈”创作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
在教学中,以渭华起义创作的《渭华·1928》,通过饱满的肢体语言表现了爆发于1928年的渭华起义军民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血染渭华大地的英雄气概以及烽火连天的战争场景,以此歌颂渭华起义精神,展现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
在教学设计方面,注重将舞蹈编导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从舞蹈编导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次序进行重新调整,增设舞蹈编导中的红色文化学习板块,思政课程加入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重视和加强“实践采风”与提高学生实践与田野体验创新能力,采用课堂展示与平时训练、实训采风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课程思政与舞蹈编创创新融合。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学生内动力的教学方法与实践路径。课程中加强“红色思政文化浸润”的方式与“三全育人”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和意识,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思政教育体系。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是高度统一的,同时以学为主强化学生内动力、提供多元成长通道和进步台阶,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思政教育共同体,结合高校课程思政重要举措与内涵,探析《舞蹈编导》课程思政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教师主导实践创新路径与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乐相融,不断探索引领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从思政教育与舞蹈编创课程融合,进行《舞蹈编导》课程教学改革,从学术研究到教学课堂。挖掘秦东地区红色思政资源,从教学课堂到舞台艺术实践,进行了师生与学校与实践基地的联动,完成了舞蹈专业学科人才培养多维立体化的育人教学实践,有效提升高校舞蹈编导课程的育人效果,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舞蹈编导人才。
作者:高立雄,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